(申论风雨谈,高品质学习)
【2018年公安联考】“给定材料6”中提到“少则得,多则惑”,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参考给定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见解明确、深刻;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 字。
丨思路提纲丨中心论点:信息时代的“少”与“多”。
分论点一:何谓“多则惑”?
分论点二:何谓“少则得”?
分论点三:何以如此?
分论点四:如何应对?
丨原创范文丨成公原创
信息时代的“少”与“多”
申论 木昜
叮叮咚咚的推送信息,密密麻麻的未读标志,手机不离手,走路不抬头……信息时代,利器变成枷锁,人成为奴隶。这源于很多人不明白:信息不在多而杂,而在少而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一种值得赞赏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拿来作为我们的信息观。因为,少则得,多则惑。
何谓“多则惑”?信息轰炸导致信息疲劳,信息过载带来智力负担,就是典型的多则惑。海量庞杂的信息使人无所适从、变得困惑。面对免费诱惑不能自持,本来是为获取更多信息,当信息过载,反而时间被绑架,思维被牵引;生怕错过重要信息,本来是为紧跟时代潮流,当信息过杂,反而带来焦灼感、心理负担;我们刷朋友圈、刷信息流,本来是为了找存在感、打发时间,当信息过量,反而迷失自我、不堪重负。更可怕的是,我们会陷入这种“想要”与“满足”的循环,欲望越大困惑越多。须知,这种浅满足是排斥深度思考、深层次阅读的,让我们的思维浅尝辄止、浮于表面并且支离破碎。感知的信息太多、太散、太浅,难以被大脑“提取”、消化、串联,过目即忘。久而久之,让我们的大脑变得浅薄,带来更多认知歧义和困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何谓“少则得”?信息是不是原罪?信息多是不是一定困惑、迷失?其实,世事无绝对,多和少是相对的。每个人的信息管理能力是不同的,每个人的信息承载阈值也是不同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当减少信息,远比盲目贪多要有益。当我们放下手机,把目光转向名山大川,转向亲朋好友,哪怕转向周围陌生人,也会觉得舒心,心灵得到滋润。信息时代,有舍才有得,能断舍离才能换得心灵的自由与充盈。比如微信本身秉持“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轻盈的体量、简洁的功能,让我们感觉到沟通的便利,心情的愉悦,所得颇多;然而,随着朋友圈的膨胀,公众号的爆发,广告也多了,鸡肋信息也多了,收获反而少了。因为少,所以精;因为克制,所以从容。信息发布门槛降低,如果利用得当,取舍得宜,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自媒体,可以自由发声,增进群体智慧。
何以如此?究其原因,是人的信息管理能力、承载阈值有限。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信息贫瘠状态,更多的信息代表更多的资源、控制力、安全感。信息不对称,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不公平。而一旦信息免费共享,我们就好像饿极的人饥不择食,暴富的人疯狂购物。当我们还没学会理性地应对信息增多时,信息就爆发式疯长了,每个人都面临百倍、千倍于自身所需的信息量。于是,每个人都饿虎扑食、不堪其重。人类陷入了整体性的不安全感,作家王蒙形象地称之为“心智灾难”。
如何应对?主管部门要加强信息管控。很多年轻人应该深有体会,家族群基本是谣言集散地,虚假信息重灾区,由此引发的电信诈骗也屡见不鲜。随着技术的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与时俱进”,进化演变。不但老年人无法辨识真伪,很多大学生、教授也会上当。轰动一时的徐玉玉案,就给国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敲响了一记警钟,也给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打上了大大的问号。对此,主管部门应积极作为,完善管控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引导、规范平台审核,利用技术手段筛选信息,审核来源。尤其对于青少年还有老人,我们要做好护航、关切,帮助这些群体屏蔽有害信息、诈骗信息,过滤无效信息、垃圾信息。
每个人也要树立正确信息观。钱钟书先生说过,废话一吨不及微言一克。就像国人的自助餐陋习一样,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态,而不是饱腹即可的心态;抱着占便宜的心态,而不是享受美味大餐的心态。最终,浪费多,受用少。对于信息,也应当作如是观。握紧拳头,一心想占有,反而所得有限、万千困惑缠身;摊开手掌,从心之所欲,反而满载而归、万物皆备于我。其实,这不仅取决于技术、产品,更取决于用户自身,也就是我们自己。在信息洪流中,三千只取一瓢,保持主观能动性;在信息丛林中,百万只栖一枝,保持独立思考力。避免数据轰炸、技术绑架,做信息的主人,而绝不能变成信息的奴隶,让信息真正为我所用、对我有用。这就需要建立自主的信息过滤机制,掌握一些必要技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过犹不及,博观约取。因为,信息不在多,而在真、在精。
庄子有“偃鼠饮河”的寓言,民间也有“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却自得其乐;猴子掰玉米,欲壑难填,却一无所获。信息时代,是做一只快乐的鼹鼠,还是一只贪婪的猴子?选择多还是少?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归根结底还是老子那句话:“少则得,多则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