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呼唤解放
今天片区教研在北大新世纪学校进行,当时安排成第一站,我就有意号召大家到片区内唯一的私立学校去看看。我是怀着极强的好奇心去的。一到校门口,我们都感受到了他们待客的热情,帅气的男老师是引导,满面笑容的葛主任,还有接待的诸位领导,都散发着儒雅谦和的气息。
我听了两节语文课,形式是同课异构,课题选的是七年级新加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绣惠中学的郑老师语文素养高,重在以情代情,突出情绪渲染,整节课上得慷慨激昂,几度哽咽,真情流露,学生反应很自然,七零八落,回应不断,书声琅琅,情真意切。北大新世界的庞老师有条不紊,线索清晰,开放多元,让学生边赏边读,读出了情感,读出了味道。两节课最大的差异在于主体地位的确定。
郑老师一进教室就插上了自己的旗帜,宣告了主权,提到抗美援朝,有学生就迫不及待高声喊“麦克阿瑟”,我以为老师会把这方舞台留给学生,然而她依然按照既定的演讲词上场,然后牵着学生一步步往前走,这中间有好的风景,学生想要驻留,她没有停留,继续赶路,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这节课是一场40分钟的近乎完美的演讲,演讲词生动,有感染力,和观众还有互动,但作为一堂课,就太有年代感了,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提出教师要从控制者转向促进者,要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思想、权利,培养能够自主发展的人。当然学生最后也是学有所获,在老师的各种框架下,学会了迎合教师而不是独立思考。
庞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嗅到了教改的气息,无论如何改革,前提都是尊重规律,教学的预习、上课、复习三部曲是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结合倡导的自主学习,所以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这节课就让我看到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基础知识没再做过多的要求,事先考虑的问题学生也都作了大量的准备。老师就找到了一根线头,把问题抛给学生,找最感动的瞬间,学生边品边读,读出了语气,读出了滋味,他们的学生个个都是朗读高手,一入手便融入,我感觉还是预习的作用,这样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加之以教师平等的参与对话,适时地加以深化,配合时代点让学生了解当下的可爱,了解世界中的可爱。
叶圣陶曾经多次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课堂教学中辩证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养成独立看书的习惯,最终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真正解放课堂,处理好学习程序的关系,否定硬灌、滥练、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