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老王失业后灵活就业这半年,他就在想方设法要当“新”农民。老王不满足于家里窗户下面的小花园和小区围墙外的边角地儿,他上网去搜寻农村土地转让信息。老王已经属于中老年人了,他还记得哥哥姐姐们响应过的那句话:知识青年到广阔的农村去,大有作为!
其实老王拜访的第一位并不是小王,而是一位代表村集体招商引资的年轻精明村干部,老王被直问准备投多少资金,于是乎落荒而逃。老王在网上找到的小王,倒没有这样问他。小王挂在网上的英雄帖是这样写的:“土地适合做休闲农场,、亲子农场、研学、自然教育……采摘园已经建好果树都挂果了。可以出租转让合作。联系人:王姐”(原文如此,包括标点符号)
当老王如约而至,发现小王戴着遮阳帽和闺蜜正在菜园里忙,旁边停着两辆大号的新能源SUV小汽车,邻里乡亲隔着铁篱拉家常。这位年轻的家庭农场女主人,皮肤有点黑,言谈举止并不像是乡村老板,而像是一个都市有文化的人。 老王提前就叮嘱过老友,见人可不能再说这里不对那里不对,要先称赞对方。可这老友看过几亩柑橘和长果桑园,几亩菜地,除了称赞土壤肥沃,就开始对园区规划指指点点,最后问人家啥学历,小王有点恼:“研究生”;“啥专业?“管理学! ”
老王也对后面一大块凌乱的林地,坑坑洼洼的道路,以及简陋的工棚颇有腹诽,但是还是在听到小王的一些述说后肃然起敬,她说她老家在省内某县,在这另有安居乐业,而这里的园子她也是有想法的,几年下来投入了有几十万,去年请专职工人都要快十万了,刚把工人都遣散了。
老王在杂乱的工作间发现了一样他最感兴趣的东西,一台崭新的微耕机,这是小王一年前在网上买的,一直没人用它。老王的父母都是机械厂的,母亲还正是县国营农机厂的,他的胎教音乐就是各种机器的嗡嗡声。老王自告奋勇来开这台机器,可小王再上网去查说明书啥的,发现这款机器已经下架了。老王打电话去问这半年认识的两个销售农机的老板,又从自己的老爷车里抽出汽油来加在微耕机里,终于听到了机器的轰鸣声。
等老王一问小王今年的耕作制度和栽培计划,也就是要把这微耕机用在何处,他才发现老友为何会不听他的招呼了,这小王的确是“新”农民。小王并没有明确的计划,已有的果园和菜园,由于地势较低,为雨季排水做成了深沟窄畦,起垄栽培,又没有机耕道,机器没法施展。而占一多半面积的林地和宅基地回填复垦的土地,试用这两驱的小机器,不是陷在土里就是一路狂奔,老王忙活了一上午,就翻耕了不到一分地。老王对农机老板宣传视频上四驱机有点信服了。另外老王在停机捡走土里的砖块瓦砾时,还疼心地发现蚯蚓被旋耕机给误伤了。
老王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还不止是蚯蚓。他原以为可以作为果树栽培实训基地的憧憬,也象肥皂泡一样破灭。第一次去拜访是冬天,满树的黄橙橙的桔子惹人喜爱,老王眼馋;第二次去是帮忙摆弄那机器,临走小王给老王装了不少桔子和白菜。可老王不敢多要,他知道小王这果子也是天价的成本。天刚春分节气,已经回暖得象入夏了,小王还指望桃花节能有游客来采摘。
当老王发现机器没有配齐机具,他就去邻居小康那里借除草轮。虽然刚认识不到半天时间,老王和小康还是聊得比较投机。从小康的口里,老王知道了小王的土地也是租来的,复垦搬迁上楼的村民常回来耍或种一小块地,顺便看着祖坟。小王也为她园区干道边的这些老辈子的“老房子”焦虑,她想转向搞亲子家庭休闲研学,这可丧葬文化不是她喜欢的非遗文化内容,连老王的梦想中的公益项目服务的就业困难人员,她也毫不客气地对老王预先下了逐客令,当然老王这个就业困难人员例外。这几年是她老爸在帮忙看着这块地,现在也回老家再退休了。她那地方太小了不好搞大项目,但她老公另有生意能挣钱。
而小康的农场才开办一年,是租用的高标准农田,几十个标准大棚,一色的小白菜,工人在忙着采收分拣打包,卡车来回运送。小康自己动手用着轻便的手推播种机,胜似闲庭信步。老王终于看到了书上的集约化蔬菜生产,他心里的阴霾也被春光一扫而光。说到小康,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老王的第二个“新农民”朋友 - 一位在卖了近十年的酒,转行农业一年的小康。
< 感谢点赞与转发! 敬请已在路上的 - 第3章 小白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