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心理,通通没道理#
未解决型来访
最后一种不安全型「未解决型」,不再与婴儿期类型对应,而是一种状态的描述。安全型/冷模型/迷恋型都可能有「创伤未解决」状态。
1. 「未解决」的明显标志是,触及创伤时,来访者讲述中推理和言语的「失误」,也就是,让人感到Ta有 ①明显的不合逻辑、不符合常理,(比如讲到去世的人,会让听者不知道究竟去世了还是活着);或者② 明显的话风突变、思维破碎。
严重创伤对人格产生影响,不在于创伤本身,而在于缺乏解决方案;从心理层面来说,是缺乏安全感、锚定的感觉。——因此「好的治疗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意义。
2. 由于「未解决」,来访者会重复地将「过去的创伤」体验为「现在的痛苦」,似乎无法区分是回忆还是现实。
老师举了个例子,人们看自己以前溺水濒死但被救的录像时,痛苦体验不会像当时那样严重;但未解决型事后看录像,仍然感受到极度的痛苦。
3. 从临床经验来说,这类来访者会带着非常多的问题来,都很痛苦且紧急;如果记笔记,会发现笔记的数量会是其他来访者的两、三倍;来访者说话无法慢下来,因为当Ta慢下来就会体验到放大的创伤。
我发现对这类来访的投射性认同很容易发生——当面对那么多十分紧急的问题或完全痛苦的情绪,我们几乎要觉得这些痛苦与创伤理所当然,可不就是无法解决么。
可是作为咨询师,我们自己都不相信有资源可以解决,如何能让来访者相信呢?当我们自己认同了无助与痛苦时,或当我们逃离开痛苦感受而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时,治疗也就宣告无效了。
4. 「对安全感的恐惧」,这点很矛盾。具体是指「关系型的创伤」,即,在亲密关系当中反复体验到恐惧/无助/羞耻/被抛弃感。在其早期经验中,每当关系变得安全,受到的创伤/虐待就会更严重。
——矫正性的情绪体验,是在建立一种新的工作模型,即,当关系越来越安全时,并不会导致伤害。
或者说,当来访者沉溺在极度痛苦中,抱头瑟缩在一角,根本不敢睁眼看一眼周围——我们艰难地而温和地邀请Ta抬起头来看一看,让Ta发现这个世界也许和Ta一直感受到的、以为的恐怖样子有所不同。
5. 「解离」是「无处可逃的逃离」。
我想可以部分地理解为,他们在现实世界当中无处可逃,于是,要么逃向另一个主观世界,要么把现实体验为不真实的,以此免于时刻感受痛苦,「催眠」变成生活的常态——自我保护,但代价太高了。
「解离」连续谱上最严重的是「解离性身份障碍」,通常说的「多重人格」。还有一种相对常见的表现是「边缘型」,「分裂」状态,把他人或世界体验为要么全好、要么全坏,一会儿全好、一会儿全坏。
6. 由于躯体感受与情绪常常分离,他们的身体会变成心理问题打斗的战场,于是有很多躯体问题。当他们感受到脱离身体而不安时,也可能会用割腕/灼烧/打自己的方式,来重新感受到自己。
7. 让来访者讲述创伤很重要。只有当创伤被讲述、淹没性的事件在感受层面被重新回想,这些创伤才会被存档,并且标记为「过去式」,而非现在时时刻刻的创伤。
在讲述和重新体会时,也需要连接到此时此地的感受,可以做些小事,来缓解这种感受,比如喝点水、抱个小枕头,让来访者「体会」到,感受是可以被缓解、被处理、被照顾的,增加些许掌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