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周末的培训,时间虽短,但这些名师们的个人风采和课堂魅力却深深地感染着学习的每一位老师,也让我在感慨之余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课堂呈现、课堂生成等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来自清华附小的赵丽娜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司马光》,赵老师打破了传统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不再去机械地看注释,解释句子的意思,而是通过工具撬动和创设各种情境去回扣文本,使学生理解的内容在文本中找到支撑自身理解的点,让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能够自然地生成。让我感受最大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无一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紧紧贴合学校的理念--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让孩子站在课堂的正中央,让孩子站在语文课堂的正中央。
反观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有了如下思考:
1、研读课标,明确引领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学的实施必须用课标来指导。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必须认真地、反复地学习“课标”,真正从整体上把握“课标”。不仅要真正掌握“课标”体现的新理念,而且应该准确理解把握“课标”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要求,以“课标”为准来指导教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教学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明确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
2、立足教材,优质落实国家基础课程
一位教育家说过“为了上好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这说明教师要“吃透教材”必须要日积月累学习和提高。反之,教师在“吃透教材”的过程中也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经验、个人素养得到不同程度提升,达到双赢的效果。首先就要理解教材的内容,理解它的结构,理解编者意图,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关键点,在心里和学生预先对话。成功的教学策略就是在这些关键点的正确把握和整合中获得。而这些关键点的准确把握和整合,恰恰是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和筛选的结果。
3、课标--教材--课堂的对接落实
课标与课堂的对接,是当下我们最该研究的,课标到课堂的距离依然不容乐观,课标的研读与课堂的生成,中间如何用教材这一教学资源进行很好的搭建?如何完成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华丽的转身?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欣赏时刻有活水注入的清泉,我们更渴望有创新有探索的课堂教学,两天的学习之行虽已结束,但学习之路却不会停止,因为只有学习才是最好的保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通过教育给学生最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