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岳父岳母来了之后,家里的餐桌上就隔三差五的见到包子的身影。白菜馅儿的、韭菜馅儿的、萝卜馅儿的、芸豆馅儿的,还有槐花馅儿的……
春天来了,千树万花。山里头四月天的槐花格外的耀眼。山里人采些下来,路边摆摊就地叫卖。我们买回大大一兜子,择好,开水稍煮,再配上少许露天里的韭菜,切上五花肉,豆瓣酱、野花椒等佐料调味,发面开包。自然醒二十分钟后,上笼屉。二十分钟后,香味就按耐不住地从厨房里钻出来溢满了屋子。
一定要趁热吃,一边嘘着热气一边吃;一定要大口大口地吃,要一鼓作气;一定要忘却减肥,不要“七分为宜”,要吃出饱嗝;一定不能边吃边喝(酒),且不就凉菜;要让整个热乎乎和香喷喷从从口腔进入胃,再充满整个胸膛。那是一个过瘾!
喜欢包子,喜欢这酣畅淋漓的欲罢不能,喜欢那沁人心脾的回味无穷。其实,还因一个情结在里面,说起来那又是一种忆苦思甜。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好。就连白面馒头和大米干饭都是奢侈,若是能吃上顿包子,那简直是上天的赐予。而能吃上包子的机会往往只有一种,且发生在春天。那个时候,村里人住的都是土坯房。挖地基、打坯,砌房等活计都是请同村的劳力帮忙。没有劳务费,就请吃大包子,晚上还可喝上二两兰陵大曲解乏,乡亲们自然也是不亦乐乎。小孩子们呢,则乐于在整个劳动现场转悠,打打下手,“放屁添风”,力量虽小,但也是给混上顿过把瘾的包子找到了理由。六七岁的小小年纪,竟然也能抵挡上一个成人劳力的饭量。所以,那个时候,竟是盼着邻里街坊盖新房了。
这活儿适合在春天干。春天,艳阳高照,气爽风干,时机选择在农忙的间隙。所以,这包子也便有了春天的味道,也有春天赋予的希望。那时候总是在想,要是天天能吃上这过瘾的包子该多好啊!
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劳动人民有着自己的诚实和勤劳,还怕什么呢!
转瞬间,三十年过眼云烟,沧桑巨变,时代飞速发展。包子,早已成了寻常百姓的家常便饭,可那春天的包子,却只得在残存的回忆里寻找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