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明,不一样的节令。
在2020年的清明,更加是不一样的清明。
往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与众不同之处,伤悲已不能表达心中的情感。
向英雄哀悼、致敬。
向爷爷及家族的先人哀悼、致敬。
(2)
简谈“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下午,我和友人无意间聊起这个方面。
那时,我并没有想太多、说太深,之后又想了想,决定再说说。
彼刻,我说:两者之间,我更在乎为人处世,而言谈举止是一个很巧妙的东西,关乎个人,不涉及他人。
为什么会这么说?源于彼刻讨论对象是他人,不是自我。他人的为人处世,关乎到自己;他人的言谈举止,仅涉及他个人。
此时,我说:两者之间,我更在乎言谈举止,而为人处世是一个较深奥的东西,相对于现在,更关乎未来。
为什么会这么说?源于此时讨论的对象是个人,不他人。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我认为,言谈举止性格,是行为,也是习惯,最根源于态度。不正直态度,怎么能行?
或许,这不是一个独行侠的时代了,但依然是一个人才市场筛选人才的世界,越发的先讲究个人(一只老鼠坏一锅汤),再深究个人的圈子(合作共赢)。
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我优先选择“言谈举止”修炼,“为人处世”伴行。
(3)
摘抄一段话,源自肯尼斯·古地《如何使人们变黄金》:
“只要暂停一分钟,把你对自己的事情的深度兴趣,和你对其它事情的漠不关心,相互做个比较。就会明白,其他人也正是抱着同样的态度!于是,跟林肯及罗斯福等人一样,你已经掌握了从事任何工作的唯一的坚固基础,除了看守监狱的工作之外;也就是说,与人相处能否成功,全看你能不能以同情的心理,接受别人的观点。”
(4)
下午,我发觉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在表述一个问题的见解时,是根据此时短暂的看法表达,还是依靠过往的经验理解?
尽管我在一本相对权威的书籍中,阅读到类似的说法,并罗列出具体的结论,我还是想再思考一下。
(5)
我又看了一遍《十三邀·许知远与罗振宇对话》。
很有意思的对话。
罗胖的产品,得到,是我最喜欢的APP;许知远的行文,十三邀和文字,是我最喜欢的行文。两个人碰到一起,碰撞出了意料内和意料之外的火花。我很喜欢那些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