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从港大商学院“企业教练与领导力培育”专业毕业之后,有同学开了工作室,开启她一直很喜欢的心理咨询,专注精神分析方向。也有同学又开启了新方向的学习,我在课堂上因为好奇心理咨询和教练到底有什么不同,报名了心理咨询的培训,还顺路考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水牌”,之后又在专业的教练机构继续深入学习教练技术,一直坚守在教练行业。有人问过我,我自己也问过自己,前前后后在教练上投入了小20W学习,还有238小时ICF认可的系统教练学习,以及累计到现在接近300小时教练小时书,花钱又花时间,值得吗?如果从一个财务的角度来算账面上的ROI,应该是一笔失败的投资。但什么是真正的“值得”呢?账面上的不过是一堆数字而已,毕竟我们物理上离开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不是吗?一个人的内在成长、幸福感、稳定感、愉悦感如何用账面上的数字来衡量呢?
有啥不同?
1.心理咨询侧重带来访者回到过去创伤产生的时间和空间,面对它,上一些药,贴一个创口贴,修补好之后,未来大概率就不会再出问题;而教练更多的是聚焦未来,和客户一起探索之后可以激发客户的潜能,减少客户的干扰,然后到达那个期望的Goal。
2.心理咨询针对的是“症状更为严重”的来访者,而教练的客户更多是处在正常状态下的人。有点像《扁鹊见蔡桓公》,疾在腠理,以我们人类的正常”自我保护/防御系统“,通常不需要他人的干预,如果是疾在肌肤,或者疾在肠胃,但症状并没有对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找一位Coach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疾在肠胃影响严重,或者疾在骨髓,那强烈建议需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心理医生进行干预和治疗。
为什么我不行?
心理咨询师一般咨询的频率是一周1-2次,而且咨询周期较长,通常20-40次左右为一个周期,一次费用几百到1000多不等。而做教练的频率一般是2周或者一个月一次,我自己通常是10次为一个服务周期。从收费上来看,做咨询师收益更好,而且似乎“必要性”更强;我也并非不爱财,也并非对心理咨询不感兴趣,只是:
一是专业学习和受训。心理咨询师担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尤其自己算是一个工科生半路出家,虽然看了不少心理学的书,考了证,但却并未非常系统的进行学习,也没有医学专业的背景。而如果要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师,即使没有“心理医生”听起来这么严肃,不用在精神病院或者精神科去实习或者体验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但系统专业的学习和专业督导的指导也是必须的。因为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还肩负着很多人生命的成长和发展问题。
二是,内心的恐惧。新闻上报道的因为心理咨询师使用的心理学取向不适合来访者,最后来访者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每每看到这样的悲剧,内在都会有一个声音,不要因为自己的不专业,怀抱着好意把悬崖边上的人推下去。印象最深的是2017年韩国明星金钟铉留下一封信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实际情况和网上的报道还是有出入,但矛盾也还是直指心理医生。
三是个人成长经历;曾医生曾经在书上写到:“心理治疗需要的智慧,跟学习数理化的智慧不一样,一个过于健康、快乐的人,没有真正体会过人类内心深处的痛苦,可能不具备共情他人的精神痛苦的能力”。就像老话说的,”不当家,不知道有盐柴米贵!” 。我的成长过程中的确没有太多的坎坷和磨难,父母婚姻关系稳定,我们现在都还是4代同堂,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无论与长辈们相处,还是在亲密关系上,虽然小风小浪时常会出现,但并没有什么无法调和或难于解决的问题。
最后,就是自我认知和评估。虽然,人,最难就是了解自己,但世界上也没有人会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我基因里自带的DNA是不太愿意面对痛苦的,虽然心理学上对人对性格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解释,但无论是《九型人格》或者是BIG FIVE,我们天生的基本恐惧和基本欲望本就不同,后天的修为也可能像机器复一样入一段程序,就可以调整为内在基因和运行的系统。但精神分析,从来不分析美好。我原本对此还是有怀疑态度的,但这方面看的书越多,一个声音也明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后来,我犹豫着要不要在心理学方向系统深造,也向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请教,他听后说:“你可以再考虑考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做这方面的研究,可能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心理学的研究很多时候是不把人当人看的”。
于我,可能太沉重。
或许,Coach是我更好的选择。
未觉察的“敌意”
才做教练那两年,其实对心理咨询师潜意识是带有敌意的,自己都未成觉察的敌意。比如我拒绝深入的去学习和了解精神分析,总有一种错觉,它太过于古老,从弗洛伊德时代而来,总是归因到口欲期、肛欲期,或者俄狄浦斯冲突上——生与死,男与女,对成功的渴望和害怕成功之后的惩罚。有点“old school”的感觉,心理动力分析之后的结果总是有点...感觉常理上有点说不通。直到在书中读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矣;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于是认认真真的读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曾奇峰医生的《隐秘的人格》《灵动的咨询》,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敌意”,这种“无知”状态下的敌意竟给自己设下了如此般的壁垒和障碍。
相似的设置和底层逻辑
深入了解之后,我直观的感受:教练似乎就是心理咨询的一个分支,从设置到技术,不能说一模一样,但感觉上就是复刻般的存在。比如从设置上,一个好的教练和心理咨询师一样,都需要一个“督导”,只是督导的主要职责不完全相同。再比如保密原则。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应该有两套以上的理论背景,包括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这三大学派。另外,还有家庭治疗和认知疗法。而Coach也同样需要了解不同教练流派的理论基础,需要掌握情绪、性格、冲突管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存在主义等很多心理学派的知识和运用。
再从技术上看:
弗洛伊德的“均匀悬浮注意“其实就是教练技术中常常提及的“阳台视角/第三眼视角”;而精神分析中“退行”和教练技术中的“邀请客户对教练的反馈进行觉察”其实也是异曲同工。在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中,我们倾听病人的方法是不同的。我们倾听病人,同时也会倾听我们自己的感受。这和Coach中,教练要敏感自己的“自语”也是相似的。那些客户带给我们的感受和反馈,我们如何以邀请的形式进行反馈,我们是否我足够的觉察,能辨别这些感受背后有哪些是源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甚至是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