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听书笔记
作者介绍:孙瑞雪,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她就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孙瑞雪一手创办了爱和自由教育集团,以国内现有的教育情况为基础,引进了蒙台梭利、卢梭等经典教育学理论,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台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台梭利国际学校,帮助许多孩子更加科学地完成了0-6岁的学前教育。
1. 本书的核心内容: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在了解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和选择。
2.第一部分:感官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决定了孩子如何认知世界。
第二部分: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与孩子人格品质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第三部分:社会规范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能促进孩子社会性的成长,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
3.感官是儿童接触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在孩子三岁前,会通过潜意识来认识周围事物;从三岁到六岁,孩子会进一步地运用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这段感官敏感期内,父母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特别是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到别人的时候,都应该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去探索。
4.在这一时期,如果父母害怕麻烦或者没有耐心,总是代劳,就会导致这一敏感期遭到破坏,那么导致的后果,很可能就是孩子长大后,动手能力和手脚协调性不够好。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小的时候多相信孩子的能力,稍微付出点耐心,让他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来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那么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
5.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孩子逐步从环境里建立起内在秩序时,也在同步建构自身的人格品质。
孩子秩序敏感期的时间跨度很长,在6岁之前,不同的阶段,孩子有不同的秩序敏感期。这一部分我就着重来说两个,一个是在1岁半到三岁这个阶段的“自我意识敏感期”,一个是2岁到4岁这个阶段的“内在秩序敏感期”。这也是很容易被家长忽略的两个阶段。
6.“自私”是指你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或者破坏了他人的利益;而“自我”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孩子在这一时期表现出的“霸道、自私”其实并没有想要伤害别人,而是在维护自己。这正是自我意识的构建,让孩子有了自己与外界的区别,从而产生了界限。 7.作者提出,当孩子能够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时,就会发展出两个优秀的品格:专注和独立。道理很简单,人们天生都喜欢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当我们按照自己的意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会特别专注。孩子也是一样,在这一敏感期如果没有被打扰,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就会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信任和依赖。长期培养这种专注的品格,孩子便形成了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的习惯,独立性便随之而来。 8.当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幼儿园后,开始逐渐脱离自我中心,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认识家庭以外的世界开始有了兴趣。这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生活规范,日常礼仪,让他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在这段期间,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逻辑思维敏感期”和“人际关系敏感期”。这两个敏感期几乎是同时开始的,开始的时间大概都是在3到4岁之间,并且都会延续到5到6岁。 9.人际交往的敏感期起初是一对一的交往,通常这个过程是通过物品交换来实现的。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小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喜欢和小伙伴交换物品,比如交换方便面里面的卡片,小玩具等等。当我们通过交换获得了自己喜欢的物品时,我们和对方也就很容易成为好朋友了。这就是人际交往敏感期初期的表现形式。接下来孩子会进入到人际交往敏感期的延伸期,大约在5到6岁,这个时候孩子的交往对象也从1对1发展成了3到4个人的群体性交往。 10在这一时期,孩子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概念,并有了一定的社会性。作为父母不要过多地告诉孩子交换物品的价值是否对等,以及什么样的小朋友不能跟他玩等等的言论,而是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长可以适当地引导,但是不要帮孩子做决定。以免导致孩子日后出现社交障碍和没有主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