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准备迎接一个季节的心情,是不可复制的
杭州最近每天早晚温差很大,从清晨14、15度到中午的20几度,让人陷入穿衣困局,直接步入了“乱穿衣”的季节。
昨天我在九点左右下楼取快递,在阳光下站了一会儿。风刮在皮肤上,触感就跟刚从冰箱取出的雪糕一样。当时我穿的是短袖。
我记得再前一天我看到手机上显示十五度的时间,一下子振奋起来。将柜子里、袋子里的属于秋冬的衣物一一释放出来。并用行李箱,将夏季的衣物装起来。
我甚至开始在小红书上搜索,杭州的冬天需要准备些啥,电热毯、羽绒服、雪地靴、取暖器……
我还买了毛衣、风衣,亲手给自己染了个冷棕色的头。
很难想象,大概有4年,我所在的城市,从未感受过入秋然后慢慢过渡到冬天的这个过程。
而我现在终于体会到这种兴高采烈地准备迎接“冬天”的心情:
我在房间里用矿泉水炖了两个小时的牛肉,汤汁咕噜咕噜的,满屋子都是香味。我用温水和面,加糖和酵母,揉搓面团,捏面团子,等待发酵,蒸了我很喜欢吃的馒头。吃烤红薯、炒板栗……
在六点左右出门,去便利店让老板晚些帮我送一桶水。拿了帆布袋去超市买菜,穿过斑马线时,看见天上的月牙,很美,很浪漫。
一个人推着购物车,在超市各区域选择想要购买的商品,也是头一次(之前一直是在手机上下单,并且还要备注“放门口就行”,电话都不愿意接听,一度失去了与人交际的能力。)
周围的陌生人,有像我一样,都是漫游在这片巨大海洋里的小鱼。
回来到楼下时,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桂花香,赶紧止住脚步,四处张望,没看到桂花树,于是仰头,找到了!
就这样仰着头“嗅”的动作保持了很久,脖子稍稍有些酸了,尽管那时天很黑,我还是看到了一朵朵黄黄的小花,忽明忽暗。
就像生活中一些闪亮的瞬间一样,我会在未来很多年记得那一幕幕。
其实这些都是很小的事,但却总对我有非凡意义,因为在那些时刻,我好像作为人,活着。
02在雨天,回一封长信
前阵子,我收到一份特别的礼物,来自高中认识的朋友,她给我寄了很多自己亲自做的美食——辣子鸡、绿豆糕、月饼、辣椒酱,还有很可爱的手写信。一提到美好、温暖的事物,我总是用“可爱”这个词去形容。
那几天我们吃着辣子鸡,加水加蔬菜煮火锅吃,那种感觉真的很棒,房间以外的黑暗和雨水的冰冷好像都与我们无关,我们甘愿就“困”在这热气腾腾的、暖烘烘的生活里。
朋友寄的食物,不仅暖了我的胃,解了我的馋,也照亮了我整片心灵。这是从小我就会背会写的句子,可是那时候我并没有遇到适合用这样的文字来描写的场景。
收到礼物的第二天,是雨天。
给自己点了咖啡,在房间,给她回了一封长信,雨,淅淅沥沥,我将信放进复古风的信封里,贴上邮票,并继续打包着我的心意。
她说寄礼物不是为了得到回馈,我回,寄礼物和收到礼物都是很幸福的事,尤其是准备的过程,还有拆礼物的过程中从箱子里弥漫出的情谊。
03
散步是地球上最浪漫的约会
我们一起去了南京,没有去梧桐大道,没去鸡鸣寺,也没去音乐台。只是散步、乘船、读书、吃烤鸭、以及吃生日蛋糕。
星期天我们在南京玄武湖逛了一下午,乘船一小时后,在草地上喝着咖啡,就静静地望着湖面,湖水忽蓝忽绿、像玻璃、也像绸缎。
阳光打在水面的时候,如同碎银子撒落一般,仿佛有一亿颗星星在坠落在湖里,很梦幻。
远处的紫金山在太阳的照耀下,随着时间的变化,阴影的位置也不断移动着。是的,阴影是会移动的,有一瞬间,灰青色的那个部分也会被太阳无差别的照亮。
我们坐了很久,然后起身散步,朝着先锋书店(分店)方向走去,一路上的桂花香味很好闻,那是秋的味道。
进了书店,我看到一本可试读的《长安的荔枝》,已经被翻得很旧了,找了座位后便读了起来,不知不觉就读完了整本,(当时我调了闹钟,决定6点离开,去车站,没想到不到6点就读完了)。
将书本放回原位我们走出那扇面朝玄武湖的玻璃门,湖面上早已是金黄一片,人真的很难不被那一幕所打动。
正如故事中李德善吃到荔枝时的描写:
“他张开嘴,小心翼翼地一整个吞下去,那甘甜的汁水霎时如惊涛一般,拍过齿缝,漫过牙龈,渗入满是阴霾的心神之中,令精神为之一清。”
如果认真读过前面他接到任务后所经历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在这品尝到这枚甘甜多汁的荔枝的一刻,对他定是起到了抚慰的作用。
而这种瞬间,很多人在观看日落的时候也同样感觉到了,比如我,比如和我一样在岸边为日落欢呼的人们。
夕阳下,在岸边拍照和行走的人、湖边路上的梧桐树都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想起加缪在书里写道:我整天散步:从山上下到威桑斯,或者在田野上走得更远。每一个遇见的人,街上的每一种气味,一切都成了我无节制的爱的借口。
对,一切都是爱的借口!而散步,是这地球上最烂漫的约会。
04
蓝调时刻
在第一次抵达的城市
遇见了史铁生笔下的栾树
史铁生曾在书里提到栾树开的花,“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 “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灯笼精巧得令人爱惜,成年人也不免捡了一个还要捡一个。”
我一直没有见过这种能通过文字描述就已经很吸引我的花,直到刚刚抵达南京那个晚上。我们打的车堵在路上,看到距离景区不远,我提议下车步行。
当时的天是一片深邃的蓝色,走在路上,由于我我时不时的抬头,于是就在一路口,我们来到了史铁生文字中的栾树下……
05
不完美才是常态——老门东、夫子庙、秦淮河夜游
很少有一段旅程自始至终都是顺利的。
比如出发头一天总是失眠,次日睡了2小时起来搭地铁去车站。一路上胃部开始不舒服,到了车站找不到一个座位,捂着肚子蹲在地上等他递来热水。到了目的地已经天黑了,打车一直堵车,在充饥状态下想去吃网友推荐必吃的食物,但是店里人很多,太拥挤、嘈杂,顾客之间还相互抢座位。逛景点人挤人的也感觉很没劲,深知又被网上的滤镜骗了。有一阵子总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吐槽,生闷气。
在麻木的逛了几圈后,我被一阵清脆的风铃声吸引了,找了个座位坐下,不再去听人声,只凝视着那一排被挂在商业街门店上方的玻璃风铃。
之前看过一档纪录片——《美之壶》。
是日本放送学会(NHK)自2006年4月7日开始放送的艺术鉴赏类节目,旨在介绍日本的传统工艺,让人们发现生活中隐藏的美,成为“艺术鉴赏手册”类的作品。涉及日本建筑、料理、工艺美术、风景等多个方面,如《江户的古地图》、《城下町》、《寿司》等,全面展现日本文化的审美、精致、匠心及传统。
“壶”在日本语里,除了有汉语“壶”的意思之外,亦有“要点、关键”的意思。节目把日本文化的美之元素以及鉴赏法,通俗易懂地分成若干个“要点、关键点”(即“壶”的含义),随着悠扬的爵士乐,日本文化的形式之美,以及与古今东西美丽事物的配合之妙,向观者娓娓道来。
纪录片截图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介绍风铃的历史的那一期。
江户川“玻璃风铃”在制作的过程中,先由匠人吹出玻璃泡泡,然后“为了使其与内部振管碰撞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非得留出凹凸不平的锯齿。如果是光滑的,就不会发出声音了。”当时看到这一段还特意截图做笔记了:
留下锯齿和缺口,增加摩擦,便能发出绝妙的声音。
玻璃风铃的制作过程启发了我:即便不完美,也能诞生美。
所以漫长的人生,有点遗憾也没什么,成为不了了不起的大人也没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