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阅读主题定为日本历史文化。
由于对日本只是停留在感兴趣的阶段,还谈不上想去深入研究,所以本月选择的相关书籍以贴近大众的通俗类读物为主。
1、日本小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肯尼斯·韩歇尔)
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好对于整体脉络先有个初步了解,搭建起基本的知识框架。这样可以避免读到一堆零碎的知识点,最后却散落一地,无法规整到一起。
《日本小史》就是这样一本梳理日本历史脉络的入门读物,在不大的篇幅里讲述了日本从石器时代到世界强权的历程。作者是英国的日本史教授,相对而言立场还是比较中立的。而书中每一章节的最后都有章节综述和摘要列表,非常有助于入门者把握知识要点。整体而言,这本书虽然算不上很有趣,但胜在简洁清晰。
世界其他地方的神话和古史中,并非没有这样的残忍行为。但日本神话的独特之处是避免作出善恶的道德判断,某些行为被责备、惩罚,但没有道德说教。
可能的话,与其直接面对强大的威胁,毋宁加以吸收;与其单纯地尝试摧毁潜在对手的力量,不如借用其力量;这样的策略在今日日本仍普遍为人们所偏爱。
在日本“多余的人”意指成王败寇的残酷世界中的失败者,这一世界中,人们突然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获致成功或失败。德川时代严格规定的正统主义至少意味着人们有固定的地位,且被告知如何思考与行动。那样的安全感现在消失了,自由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2、大人的日本史(涂丰恩)
20万字,30个故事,日本近世400年。
作者涂恩丰是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候选人,同时也是网站“故事:写给所有人的历史”的创办人。我非常认同他在前言里说的一段话:对日本历史的专家而言,它或许不够深入,太过简略;但这本书所预设的,是写给刚刚入门,对这段历史认识不多,却有着好奇心的读者。我期待读者在看过这本小书后,能够对日本近代历史的轮廓有个粗浅的印象、大致的理解。如果有人能够被其中的几个故事打动,产生一些兴趣,把这本书就已经达到它的目的了。深刻且详细的学术专著其实并不难找,可有几个普通人想要去看呢?我们目前缺乏的正是这种有趣且靠谱的通俗读物。
这是一部“简史”,用20万字从关原之战说到3.11大地震,作者必须将故事将的清晰直白、简单明了;这也是一部“繁史”,作者力图在有限的篇幅里呈现出多元化的历史风貌---除了帝王将相、商业巨子外,他还向我们讲诉了北海道与琉球原住民的故事,谈及了朝鲜、台湾和东北在被日本殖民后的种种。
作者说:“这本书,是写给希望开启对于历史不同想象的读者”,我觉得他做到了。
“锁国”是个误导人的词,它反映的只是一部分欧洲人---那些无法进入日本的欧洲人---的观点。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德川幕府尽管不像现代的日本一般开放,但也并未完全锁上国家的大门。在赶走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他们仍然保持与外界的来往,依旧注意着时代的动向。这个时代的日本,与其说是锁国,还不如说是采取了一种“由中央政府严格控制的交流政策”。
以江户时代为例,那时计算时间的方法大约是以30分钟为一个单位。可是在铁路时代,计时单位却迅速缩短为1分钟。因此,铁路不仅带来一种新的时间意识,也赋予了日本人一种全新的生活纪律。
3、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苏静)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的百科全书,用出版方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堂给中国年轻人入门日本的人文通识课”。从天皇家史到首相更迭,从松下索尼丰田到AKB48杰尼斯男团,应该说囊括了日本的方方面面。由于成书时间较近(第一卷出版于2014年),加上受众指向性明确,所以整套书的行文风格还是比较贴合如今年轻人的口味的。
我个人挺喜欢苏静领衔的知日团队的,真的是很用心的在做日本文化推广。除了这套丛书外,还有定期出版的“知日”mook。每期一个主题,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选择的找来看。
土方岁三之死不仅是新选组一个暗杀组织的结束,更是用刀、用剑、用暗杀手段解决一切纷争的时代的结束。
一般来说,当日本人觉得自己受到某种无法解释的能力帮助或庇佑时,他们就会感受到神的存在,并从此将其供奉起来。所以说,神道并不是一个以神为中心的存在,而是以人为中心的宗教。只要还有信仰神的人存在,神就一定存在。
4、“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早川忠典)
目前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海外战场以及中国民众的抗日斗争的相关书籍非常多,但当日本军人在海外践踏他人国土、屠杀无辜民众的时候,日本国内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如何让整个国家都卷入战争的?当时的日本民众是如何看待这场战争的?相对来说这些都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而《“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全书在大量实物照片的基础上,对战争时期政府、军队以及知识分子提出的众多的“荒唐”言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日本国内几乎所有的舆论平台都在为战争造势:报纸、杂志、教科书、歌曲、征文......甚至对于民众礼仪规范、日常穿着都做出了统一的规定,就是为了让全民统一意志为战争服务。这些在今天看来无比“荒唐”的宣传手段,在当时确实影响到了许多人。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少遗存的痕迹,绝不仅仅在日本。
在日本本土,后方的日常生活是“思想战”的主战场,从暑假作业到结婚、生子和葬礼,可谓是“从摇篮到墓地”、“从早安到晚安”。所有的细节都浸透着“神国”日本在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和煽动以及在政治上的统制。
摘录一则战时日本的宣传语录:
......我们的身体是不能自由支配的,我们都是陛下的臣民。建筑设备、机械装置也一样,即使被经营者购置,也不属于经营者,所有的一切都应该献给天皇陛下。若是因为不小心或是过失引起灾害从而伤害到身体,弄坏或烧毁了设备,作为臣民,就是对天皇陛下失礼且不忠的行为。这样一想的话,就很清楚了,诸位的身体既是诸位的身体,又不是诸位的身体,他是战斗着的日本国家的身体。
5、从幕末到明治(佐佐木克)
对于很多人来说,日本历史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就是战国和幕末,这本书写的就是从幕末到明治维新之间这一段的历史。作者跳出以往幕末史以“倒幕”为中心的惯例,从现代化国家建筑的角度,梳理了从幕末到明治近四十年历史,而举国一致“”和“条约修改”两个关键词是贯彻全书的主线。
这本书让我之前的一些固有看法发生了改变,比如对“攘夷”的理解,对德川庆喜的评价等。书中的说法当然不会全无问题,这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和拓展阅读去判断,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视角。
天皇坚定地认为,绝对要避免与外国交战。因此“攘夷的策略”不是以武力驱逐外国,而是通过外交交涉来废除通商条约,再重新缔结平等的条约。如果实现上述目标存在困难,那就努力实现部分条约的改正。这是天皇的破约攘夷。用现代语来说,就是条约改正,而在幕末,它被称为攘夷。
当下最要紧而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根据这一问题设定,立场会有所变化,意见也会时而强烈,时而温和。虽然存在什么派之类的说法,但不能抱有这样的想法。因为,这是幕末的政治世界,而不是政党政治的时代。包括民众在内,多数人以压倒性的意见表达了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以及对破约攘夷的希望。因此,可以说日本人都是“攘夷派”。
值得注意的是他断言幕府会自动倒台这一点,这种确信可能并非西乡隆盛一个人的看法,而是不少人共持的印象。因为幕府会自动倒台,所以不必费力气来推翻它。与此相比,准备好幕府倒台之后的容纳机构,才是最重要最紧急的课题。
6、太宰治的脸(李长声)
李长声近三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向国内介绍日本文化,是众所周知的“知日”派。他这么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散文的写作,从来没有什么长篇大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冷冷看,闲闲说,也请你轻轻松松读。
三联书店为李长声出版5卷本的“长声闲话”,每卷主题各有侧重。这本《太宰治的脸》看名字就知道,主题是文学,日本文学。私小说、推理小说、官能小说、武士小说、恐怖小说....无所不说;村上春树、松本清张、永井荷风、三岛由纪夫、东野圭吾....人人有份。
在现实生活中,太宰治并非弱者,对于女人,他尤其是强者。他的笔一向很暴力,谁不能满足其欲望就肆意讨伐,好似带毒刺的软体动物。
关于大众文学和纯文学,菊池宽说:作家想写就写的东西是纯文学,为悦人而写的则是大众文学。山本周五郎则不以为然,主张文学无所谓纯不纯,只有好小说和坏小说之分。
但山崎丰子造林,不久就不再局限于大阪这一座秃山,取材的范围扩展到整个日本,笔挟雷霆。有剖析医学界腐败的《白色巨塔》,有暴露银行家丑恶欲望的《华丽家族》,而执笔十八年的战争三部曲《不毛之地》、《两个祖国》、《大地之子》,更迈步西伯利亚、美国、中国大陆,描写被战争拨弄命运的人们的悲剧。笔触与村上春树迥异,作品里没有“Q”,不含糊其辞或故弄玄虚,直指社会的症结所在。规模之宏大,完全超出了我们通常对日本作家尤其女作家的印象或成见。
7、静观日本(徐静波)
徐静波是长年生活在日本的媒体人,对于日本社会的认识非常深入,甚至可以说他对日本的了解要远超于对中国的了解。据熟悉他的读者说,他的日文水平也要比中文水平好得多。
这本《静观日本》是他的一本时评合集,分中日关系、日本文化、日本政治和日本经济四个部分。时评合集大多有一个通病,就是某些篇章有明显的时效性,现在看来未免有些过时了,该书也不能免俗。但全书内容涉及的面很广,分析比较到位而且立场也算客观。作者由于具有中日两国的背景,也时时不忘将日本的情况与中国进行比较,所以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还是可以看一看的。
对于一个侵略过中国的岛国来说,它的沉没是许多人最乐意看到的结果。但是它偏偏是你的邻居,而且还无法搬迁。它以前还听你的话,现在是越来越不听话。但是它在单体国家中,是中国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对中投资国,许多地方比你先进多年。你仇恨满怀,却又憧憬它的和谐与美丽,怎么办?
诚然,日本社会是不完美的。但是,国民对于国货的高度信任,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面:它能给国民一份生活的安心感。
8、别说你会吃日料(碗丸/中午十三点)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吃日料,但对于日料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意味和民族特色倒是挺感兴趣。这本书算是一本“日料小百科”,从寿司、天妇罗、日式烧烤、寿喜烧等各种菜式,到三文鱼、金枪鱼、香鱼、毛蟹、和牛等各种食材,再到昆布、木鱼花、酱油、清酒等各类配搭和调味品,以及各种日料用餐礼仪,内容可以说是相当全面了。
有人说这本书是“面面俱到却又点到为止”,这样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确的。其实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样的“点到为止”正是“恰好好处”,毕竟有志于做美食家的人还是极少数的。
日本料理人所追求的,是在看似不断重复的工作中感受因食材、时令不同带来的微妙变化,并将对这种变化的掌控作为自己的工作要务之一。
三文鱼,是英语“salmon”的音译,源于拉丁语“salmo”。从严格的科学分类看, “salmo”指的是鲑科鱼鳟属鱼,但“ salmon ”却可以泛指鲑科鱼,包括太平洋鲑、大西洋鲑等。
香鱼被穿成波浪形的“踊串”,薄如羽翼的鱼鳍与灵动的鱼尾在炭火的作用下轻轻翘起,仿佛生命的节奏依然在孱弱而优雅的延续。
9、日本小时光(靡涯)
东京、京都、九州---关于日本的旅行文字,但内容实在太过单薄了,也就是蚂蜂窝上某些游记的水准吧。
每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的色彩,京都的底蕴应该是从金阁寺映在湖面上的光辉渲染开的,精致古朴的外观下氤氲着一股沉实的檀香,似夏日庙宇中的清风,绿意盎然却又质感醇厚。
10、林竹闯关西(林竹)
一个喜欢吃肉的姑娘的关西之旅--京都、大阪、奈良、神户,完全没有啥文艺小清新的味道,就是赏赏风景看看热闹找找吃的,简单而有趣。全书主体是手绘,我真的很佩服这种能将旅行日常画出来的姑娘,那种圆滚滚的人物风格很讨喜。
书中文字都很简单,还是附上几张书中的手绘吧
11、京都第五年(苏枕书)
一本只有2.4万字的小书,豆瓣阅读征文的非虚构组首奖。一个女留学生在京都五年来的日常,就像作者形容《枕草子》的风格一样,清浅细碎。虽然文字读起来挺舒服,但和我之前预想的不大一样,除了最后一章“爬山”外,其实全篇并没有体现出太多京都的风貌。
邻居院里几样东西很喜欢:圆滚滚的秋田犬、通红的南天竹果、竹帘外的牵牛花、叮叮当当的瓷风铃。
京都没有刺眼的城市灯光,更没有通透招摇的光束。建筑外部的灯光安排的十分吝啬,唯恐夺去星月的光辉。寺庙、神社、桥头,都用淡黄的灯光,模拟油灯或蜡烛的效果。
12、咖啡未冷时(川口俊和)
如果一家咖啡馆能让你回到过去,你愿意去光顾吗?估计咖啡馆会被挤爆吧。
且慢,穿越到过去可没那么简单:首先,你绝对无法改变现实;其次,你只有一杯咖啡从热变冷那么长的时间;第三,你不能离开固定的位置;第四,如果你想见的人在那个时间点没在咖啡馆里出现,那你就见不到他......
太多太多的限制,导致这家咖啡馆的生意并没有很好。
书中讲了四个故事,恋人、夫妻、姐妹和母女,其实他们都没能改变不美好的现实,但穿越之后却能够用完全不一样的心情面对人生,这就是本书的主题。这难免让人想起《求婚大作战》,健一次又一次的穿越,可依然没能改变礼要嫁给别人的现实,那这些穿越都是没有意义的吗?当然不是,一方面健给过去的礼带去了许多笑容,更重要的是,他明确了自己的心意。与其寄望于改变过去,不如从现在起做不一样的自己。
可是,人的一颗心,是能够穿越任何困难的。所以,即使是现实得不到任何改变,只要人的心改变了,这把椅子肯定就有着重大的意义。
13、华丽人生(伊坂幸太郎)
看到有人将这本书成为伊坂幸太郎的“三大杰作”之一(另外两本是《奥杜邦的祈祷》和《金色梦乡》),所以特地找过来看,结果略失望。
因为一件莫名其妙的碎尸案,五个本来完全不相关的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交错。作者很巧妙的将五个人数天内的遭遇打乱后重新拼接组合,时间线的错乱颇让人有几分惊艳感,算是“叙事性诡计”的一种吧。虽然全书似乎蕴含着找寻人生意义的宏大主题,但从故事本身来说并不算精彩,而且无论情节还是人设都是太多不合情理之处。我只能说,伊坂幸太郎在国内的名气远不如东野圭吾不是没有原因的。
说到人生,不管谁都是业余新手啊!
任何人都是第一次参加,人生这种事没有什么专业老手。
关于本月主题阅读的几点说明:
1、本月选择的书籍中没有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日本四书”(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戴季陶的《日本论》、蒋百里的《日本人》),部分原因是这些书过去都看过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书成书时间太早,内容未免有些陈旧,有很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对于只是想简单了解日本的读者来说,完全没必要选择这样的“经典读物”。
2、在目前的通俗日本史领域,有两位挺出名的作家的书我没有选:茂吕美耶和樱雪丸。对于茂吕美耶的“日本”系列和“字解日本“系列我还是挺感兴趣的,可是实在没时间了,只能留待下次。樱雪丸的书我倒是选了最出名的那本《史上最强日本史》,可看了几章后实在受不了就弃了,文笔和讲故事的能力真是不敢恭维。
3、日本的文化产业非常发达,日剧、动漫、电影、NHK纪录片等都有非常好的作品,倒没必要拘泥于看书这个途径。
本月在主题阅读之外,还“自由猎杀”了10本书:
1、《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熊逸)
我是因为熊逸身份的神秘才关注到这个人的。想想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出了那么多本书的人居然可以把真实身份掩盖的这么好。貌似如今身份已经公开了,苏缨真的是他的马甲?两人的作品风格完全不一样啊,如果是真的话,就只能说的确是高手。
这本书是解读《坛经》的,作者上来就说的很清楚:这样一本书显然并不适合虔信的佛教徒,而仅仅适合于那些对于佛教世界怀有单纯好奇心以及对佛学义理怀有纯粹智识趣味的读者。所以在解读《坛经》、介绍禅宗历史的同时,作者也从智识角度顺手将那些明显自相矛盾或后人编造的历史或义理逐个挑了出来。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脑补,总觉得全书从头到尾都有着几分讥讽的意味在。
大家都说惠能“本来无一物”的偈子要胜于神秀,可究竟胜在什么地方呢?大家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在动”的说法非常妙,可究竟妙在哪里?确定不是在抖机灵吗?关于这些熊逸都结合当时历史背景以及佛法义理做了详细解释,颇让人有几分“原来如此啊”的感叹。
其实佛教义理还是比较抽象难懂的,熊逸的厉害之处在于很擅长运用生活之中日常比附说明,虽说有点不伦不类,但对于理解那些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大众需要斩钉截铁的结论,不需要审慎的论证过程;需要那些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不需要那些虽然真实却不为人所喜的东西;渴望速成的捷径,不喜欢下功夫、花力气;喜欢简单接受,不喜欢深入思考。
而我们看看慧能前辈,他自己就是一位大无畏的革命者,藐视传统,对于沿用千年之久的佛学理论随意曲解和篡改,充满了无知者无畏的精神。
慧能比《国际歌》早了一千多年喊出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慧能禅法的精髓可以说就全在《国际歌》这几句歌词上,两者唯一的区别是:《国际歌》是面对现实,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sing”,慧能禅法是反观内心,是“Castle on a cloud”
由于对《红楼梦》不大感冒,所以我一直未曾看过大名鼎鼎的《蒋勋说红楼》。不过蒋勋关于艺术的不少作品都涉猎过,其中以《美的沉思》为最佳,而《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和“蒋勋艺术美学系列”则是非常不错的西方艺术史入门读物。
“蒋勋艺术美学系列”共八本,之前已看过五本,这个月将剩下的三本(米开朗基罗、梵高、高更)给看了。蒋勋的文笔一贯清丽流畅,而我更在意的是书中的插图(这对艺术类图书来说很重要),真的是十分精致。比如说《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中的大卫像,不仅有前、后、左、右四个角度的大图,而且还有头部和右手的特写,最大程度上让读者感受到了这尊雕像的特点。
2、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一生的作品持续思考着人性的意义。人,为什么而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欲望使肉体沉沦吗?热烈的爱为什么像火焰般燃烧,使肉体炙痛?
米开朗基罗一生存在希腊与基督信仰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冲突。他肉体上追求最大的欲望解放,心灵上又乞求圣洁和平和;他不断渴慕现世肉体之爱,又潜进圣堂向神忏悔罪孽,米开朗基罗的矛盾成为他创作上最大的动力。
《哀悼基督》是诗句,不是思维
《哀悼基督》在基督信仰的心灵圣洁里置放了希腊俗世的肉身的爱,两种极端的美被融合在一起。有人看到了基督,有人看到了希腊,有人看到了两种不可分割的美,当然,也有人两者都一无所见。
3、蒋勋破解梵高之美
画家嘲笑想做画家的梵高,牧师嘲笑想做牧师的梵高。
被世俗嘲笑,梵高因此没有任何顾忌。他可以在讲坛上以自己最深的信仰说基督要他说的话,他也可以在空白的画布上以自己最深的狂热完成生命淋漓尽致的挥洒。
后期印象派大多在观看繁华中的荒凉,他们注视的不再是莫奈、雷诺阿笔下都市的华美明亮喜悦,他们深沉透视城市繁华背后不可言传的荒凉本质。
他的绘画里不只是视觉,他带领观者的眼睛去触摸坚实的山峦、岩石和泥土;他带领观者的眼睛去嗅闻空气中杉木和柏树的气味,嗅闻麦穗成熟以后的芳香;他带领观者去感觉阳光在草野上的温度,云在天空流转与风的声音,最远最远的天际一颗星的声音。
4、蒋勋破解高更之美
高更终其一生只是想逃离白种人的世界,他憎恶教会学校的规矩,憎恶学校的制服,憎恶法语的优雅文法,憎恶教士们虚伪的笑容和礼节,憎恶白种人自以为是的文明中空洞的装腔作势。
他迷恋着流浪,迷恋着异乡,迷恋一切荒野异域的肉体与原始,迷恋那大片大片走不完的茂密丛林,迷恋着那有种动物体味的女性肉体。
梵高以最后的两年进入精神病院,在纯粹的寂静中完成自己;高更是以最后十年进入塔希提,在绝对孤独的岛屿上完成自己,他所说的“寂静”,是心灵上彻底与外界的决裂。
(不管看了多少解读,都觉得高更的画不好看啊)
5、自控力
我个人对这类书其实真的兴趣不大,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因为看了几本书就改变自己自己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所谓的“懂得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由于陈姑娘的领导推荐了,她自己不乐意看,那我只能先看完再说给她听。
整本书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一点,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在每一章节都设所谓的“意志力实验”,让读者有可以练习的机会。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意志力不完全是精神层面的事情,和生理结构也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有意识得进行锻炼。
但书中也有不少似乎而非的说法,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按时吃饭、适当锻炼、保证足够的睡眠,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自控力。可问题是,这些事情本身就是自控力的体现啊,很多人不就是完全做不到这几点才觉得自己没有自控力吗?
你对巧克力的渴望和烟民对香烟的渴望没有什么区别,和购物狂对花钱的渴望也没什么区别。你说服自己不去锻炼,和别人劝说自己不去看过期账单没有区别,和别人把学习计划又拖了一晚也没有区别。
了解我们是如何给自己许可的,能让我们学会如何不离正轨。
如果你告诉自己,锻炼、存钱或戒烟是件正确的事,而不件能让你达成目标的事,你就不大可能持之以恒。
6、香奈儿传(埃德蒙-夏尔-鲁)
我对时尚并不太懂,但香奈儿这个名字还是知道的。这本书是典型的插图传记,书中采用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对于香奈儿时代的时尚流变有着非常直观的展现。但书中对于香奈儿成长和崛起的描写还挺单薄的,感觉看完整本书后对于香奈儿本人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而且书中还有不少关于香奈儿同时代人的描写,可能是想通过香奈儿的交际网络展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可这种描写往往显得主次不清,与香奈儿的交往写的少,关于他们本人却是着墨很多,与本书的主题完全不相干。
作为女人,香奈儿在事业上大获成功。可在她最看重的感情上,却是个失败者。虽然孤独终老,但作为补偿,她获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独立和自由。
香奈儿在一九一八年提出女性服装一定要追求“舒适”和“便于行动”这样的观点后,立刻便得到了广泛支持。汽车战胜马车已成事实,“为什么?因为我知道如何表达我的时代”
“让简单的东西显得不平凡,是奢华唯一的目的。”
“我不喜欢人们谈论香奈儿的时尚,香奈儿首先是一种风格。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女装业不是剧院,时尚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手艺”
7、宇宙超度指南(李诞)
空舟澈丹师徒,乘坐自己的小飞船,从一处到另一处,超度各式各样的死者,这是他们在宇宙中经营的生意。他们的飞船,叫奈何船,他们的顾客,称他们为度魂僧。
这是一本很有“白烂”风格的故事集,被超度的对象各种各样:机器人、克隆人、大熊猫,乃至于行星。看的过程中会让人想起《银河系漫游指南》,而作者也心有灵犀的让福特同志客串的一把。毒舌师父和耿直徒弟的设定虽然俗套,但确实很有趣,就像古美门和黛一样。
这世上能给人选的多数都是假象,其中最假的就是让人以为自己有的选。
空间站跟地球的区别是,没有一处没用的地方。可它本身到底有没有用,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在危急关头,选择不负责任,把困难交给比自己更强的人,让更优秀的人去处理困境,显然是最完美的伦理学。
8、寻找时间的人(凯特-汤普森)
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大家每天越来越忙,这应该是很多人都感受到的事情。可究竟是为什么呢?小男孩吉吉发现,原来是因为时间漏掉了,漏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本来不存在时间流逝的世界。他决定把时间找回来,作为妈妈的生日礼物。
家族的音乐传承、家庭成员间的守护、好友之间的羁绊.....这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而爱尔兰神话的背景则更是让整个故事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
但无论怎么忙碌,也应该有享受生活的时间呀!在乡村的小道上漫步;到山上捡拾黑莓;悠闲地躺在夏日的草地上,看白云飘过;还有爬树和掏鸟窝等。也应该有时间读书、发呆、静思,偶尔做点无聊的事情,比如看雨滴从窗玻璃上滚落;盯着天花板上的裂缝,研究上面的花纹;沉浸在天马行空的白日梦......可这样的时间,却一点都没有。
现在完成了学校活动、家庭作业和刷碗之后,还有很多时间。有时间读书看电视;有时间沿着乡间小路闲逛;有时间拿树枝抽打荨麻果;有时间把大大的白色大碗花从它们的小绿床里抽出来;有时间把橙汁和泥巴混合起来,看看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有时间站在水坑里,看着积水从鞋子旁流过;有时间站在雨里,让雨水把自己淋湿,一定湿透了才回家。
9、雅骚(贼道三痴)
万历四十年,山阴张氏,有一人穿越而来,名为张原。
穿越小说的套路太多相似,《雅骚》的出色之处在于贼道三痴的文笔确实不错,将晚明的末世繁华摹写得很有味道。用网上的话来说就是: 《菜根谭》的雅,《金瓶梅》的俗; 老僧经商,名妓礼佛; 袁宏道品茶插花抒性灵,李卓吾酿酒参禅续焚书; 董其昌书画双绝,却是乡绅恶霸;张宗子少年纨绔,老来梦回西湖; 雅者见雅,骚者见骚。
男主虽然开了金手指,但还是一场场科考考出来的,所以作者明显对于八股制艺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别的且不提,单是这一块就长了不少见识,想必平时没几个人愿意去看八股文的专题论著吧。
贼道三痴非常重视萨尔浒之战,认识这一战是大明的国运消长之战,因此男主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此战的结果。结果在萨尔浒之战结束后不久,男主刚进入朝堂还没多长时间全书就戛然而止了。虽然作者在最后有一番解释,认为蝴蝶的翅膀已经扇动,后面就无需再赘述了。其实这样的说明很是无力,《陈二狗的妖孽人生》、《缥缈录》在结束后都有类似的说法,这完全不能改变小说烂尾的事实。由于结尾的原因,这本书在我心目中比《官居一品》还是要差上一大截的。
城门已闭,今夜就在湖上过了。此时楼船箫鼓已缈,岸上游人闲客已散,先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这时静悄悄无声。曲终人散、知己显现,浓妆艳抹西子湖将铅华洗净,淡妆素颜、丽质天成,展现在真正喜爱西湖者的眼前。那圆月如铜镜新磨,那山整装静穆,那湖平静幽沉,岛、塔、亭、树,各有风致,这时才是幽赏的良辰啊。
10、台北故宫(周兵)
这本书是央视纪录片《台北故宫》文字版,主要讲诉了一件件国宝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中的颠沛里流,以及老一辈专家为守护这些国宝的艰辛和不易,配合着纪录片一起看感受会更深刻一些。
这一去,从此关山万里、海天相隔,他们以及19557箱文物至今就再也没有回到故地。
从基隆,到杨梅,再到台中的北沟,最后,在台北的外双溪安家落户。这条路,走了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