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4 二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语音整理
我们前面两章呢,分别学习了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今天呢我们来接着学习子游问孝。我们在讲今天的内容之前,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发现孔夫子呢,对于不同人向他请教孝道的时候呢,给出的答案呢,都不尽相同。比如孟懿子,他问孝,孔子只给了两个字,无违。那孟武伯问孝呢?孔子给出的答案就是,好好做自己,不要让父母为你担心。实际上呢,这也是夫子教学的一个特点,也是最为宝贵的地方,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现在仍然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里边,明确要求去践行的。但是实际上呢,由于我们现在的班级授课制,就是人数太多,老师太少,不可能呢真正的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去教育不同的内容,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呢因材施教也一直是我的一个理想。
我们回到文本上,“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首先来看这个子游,子游姓言,语言的言,名偃,偃师的偃。字子游。他是孔子晚年的一个学生。
子游师从孔子以后,学有所成,后来呢,在鲁国当了官。注意,他不是鲁国人啊,他是吴国人,学成以后在鲁国当了官。等到他晚年以后,自己呢也设帐收徒。可以说子游也是孔子学生里边呢成就比较突出的一个。
子游虽然他的成就比较突出,成就比较大,但是呢,曾参和他的弟子认为他的学说没有真正继承孔子的衣钵,所以在其他版本里边,凡是有言子曰的地方,都改成了子游曰。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就是今天我们所谓的孝啊能够养活父母。这个没有啥歧义,不用多讲。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家里养的马和狗都能够得到饲养。那对待父母如果心里不存在敬爱之情,那他和养马养犬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孔子在这里边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是养活父母,而不恭敬父母,就和养犬马一样,他不是真正的孝。也就是说,作为子女,你不仅要养父母,还要敬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道。
那这里边呢,有两个关键的字,一个是养,一个是敬。养,就是供养,给予食物,给予衣物,保证他们的生命权。敬呢,就是恭敬,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如果说养提供的是生命的权利,那敬呢就是提供的尊严的权利。
一个人在幼年时期,父母呢在他心中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给他生命,给他安全。等到上学以后,知识逐渐的增加,发现父母的才能呢也不过如此。等到上了大学,毕了业,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回过头来再看父母呢,觉得呢,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甚至开始埋怨,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能给自己更好的平台,限制了自己的发展。逐渐这个敬爱之心呢就慢慢淡化了。
这种情况呢,似乎还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重温这一段,我觉得对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自己的儿女也是一次教育。“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
子游:言偃(前506-?),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由于祭礼意见不合于曾子师弟。(小敛之奠,子游曰:“于东方。”曾子曰:“于西方。”)
而被迫离开鲁国,是南方之孔子学说的传播者。子游的儒学思想曾为历代人们所推崇。
华杉译解
子游问孝。孔子回答说:“今天的孝子,说能食衣住行供养父母,就是孝。那犬马不也一样能养老哺幼吗?如果没有敬,只是养,和犬马有什么区别?”
所以呢,不要光是认为给父母寄钱了,就是孝了。要能养,还要能敬。年轻人认为自己比老人懂得多,轻视老人,没有敬心、敬意、敬礼,也是不孝。
铎罡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