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事业部出了很多闹心的事,职工收入分配不均 ,任务安排不合理,甚至是辞职。本人深感不安,也思考良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么解决问题?可能还是我们的管理出现了些问题。我从公司中领导和职工的关系角度做了以下思考。
传统公司管控模式下领导和职工是隶属关系。在上个世纪,工作是一个很有理想主义的事情,讲情怀、讲理想,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为主,先利人后利已,个人 的得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尤其是经济利益。这一时期,维系关系的是理想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更多的维系靠的是共同的理想、信念。
在市场经济开启后,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经济意识增强,虽然也讲理想、讲情怀,但是更重视的是经济利益。工作更多的是一种挣钱的技能,一种挣钱的手段,领导和职工更多的是老板和打工者的关系,维系两者关系的更多是经济利益。
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个体意识越发强烈。一方面,更加强调自我的满足感,自我价值认同大于社会公共价值认同;另一方面,个人满足或者认同呈现多样化。这一时期,公司很难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述求,也呈现很多不稳定性。我理解为定位和认知的错位。其实在改革开放40年里,我们国家社会发展太快,很多时候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认知并没能及时更新,产生了错位,这种错位导致了我们在管理上和实际运营中发生很多矛盾。比如交通基础设施,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候,交通基础设施就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它是引导性、前置性的;而在工业化后期,交通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更加高效、更加综合整合所有要素。一个是增量思维一个是存量思维,但是我们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并没能跟上这种认知,很多建设是无效的。
现代的企业中我认为职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合作伙伴关系。个体意识强化、多样化,单纯依赖公司满足是不太可能的。
公司提供平台资源,依托高市场知名度、市场资源或高资质平台,提供职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料;个人提供劳动技能、劳动能力或其他社会资源,在平台化资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能力,通过公司平台内获取所需的所有述求,而这种述求不全是公司自身提供的往往是通过公司这个平台去实现的;公司要努力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资源调配和管控能力,以满足个体的多样性诉求实现的可能性。职工和领导之间一个掌握平台资源,一个掌握劳动资源,相互合作,一方面实现个体述求,一方面扩张平台,所以我称之为合作伙伴关系。
新型关系之下的管控体系要从过去的隶属关系转换到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转变的是认知,两种关系最大的不同是阶层,后者是对等的平层关系,前者是高低的上下层关系。过去我们在管控的时候更多强调层级思维,多以命令、要求出现,下层更多是等、靠、要。新型关系之下是一种平视思维,合作做事业,可以理解为合伙人关系。在管控上本人认为应该赋予下层更大的权限和自由度,充分调动下层主动性;上层需要努力整合更多的资源,构建更高的平台,让下层工作创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