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樵夫,在文学史上占据着很大的空间,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今天就来说说渔父。“渔父”作为文学题材,很早就有。文学上磻溪渔父的典故,就是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庄子也有一篇散文《渔父》,借一个渔人和孔子的对话,批判了儒家讲礼乐的虚伪性。伍子胥、屈原,虽不是他们的作品,但里面的文学形象也是渔父。在文学上,渔父代表了一种浪迹烟波,自食其力,不问世事的人生旷达。晋朝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们都很熟。叙述一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发现了一处与乱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于是文学上的渔父,又添了一个新的意义,成为理想中的桃花源地追寻者。盛唐诗人储光羲、高适、岑参、李颀,都有《渔父词》,都继承了这个文学形象。中唐诗人张志和,甚至写过五首《渔父词》。
一、渔父歌
日月昭昭乎寝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
芦中人,岂非穷士乎!
此歌大意是:日月之光是那么的明亮,我和你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相遇。太阳快要落山了,我的心中又忧又悲。月亮都出来了,你干吗还不渡江呢?事情很紧急呀,该怎么办呢?藏在芦苇当中的人,你难道是因为落难而流落至此吗?
这是比较早的,一般把它列在先民的田野牧歌里。故事却是真的。
《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逃楚。与楚太子建奔郑。晋顷公欲因太子谋郑。郑知之。杀太子建。伍员奔吴。追者在后。至江。江中有渔父。子胥呼之。渔父欲渡。因歌曰云云。子胥止芦之漪。渔父又歌曰云云。既渡。渔父视之有饥色。曰:为子取饷。渔父去。子胥疑之。乃潜深苇之中。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云云。子胥出饮食毕。解百金之剑以赠渔父。不受。问其姓名。不答。子胥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胥行数步。渔者覆船自沈於江。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被楚平王杀害。楚平王欲斩草除根,要杀伍奢的儿子伍尚和伍子胥。伍尚被害后,伍子胥逃往吴国。他逃到江边,见江中有渔父。渔父渡过伍子胥,见他十分饥饿,告诉他,回去为他取饭。伍子胥饭饱后,解下价值百金的佩剑赠与渔父,渔父不受。临行嘱咐渔父千万不要泄露自己的行踪,渔父应诺。子胥走了不远,渔父凿船自沉,以示其光明磊落。这首歌是渔父与伍子胥相遇时所唱的歌。
渔父的济困重诺跃然纸上,把重诺之事做到了极致。
二、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这是屈原和渔父的故事了。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写活了渔父的形象;更使文章有了悠远的情韵。渔父的形象说不上高大,但淡泊旷达的言行,使形象更有感染力。
伍子胥(前559-前484)和屈原(前340-前278)都是楚国人,屈原比伍子胥晚了140多年。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王国高干,在楚平王夺位时立下大功,被平王任命为太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副国级。伍子胥也算高干子弟,典型的官二代。
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典型代表。那个时代,他心中的“国”不过是封建“官府”,“爱国”的本质也是“爱官僚集团”。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在这篇文章里,就文学形象而言,渔父的形象要完美丰满得多。
三、高适《渔父歌》
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
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称“边塞四诗人”。
虽然高适的诗大部分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但也有追求“渔父”旷达的小诗。
四、张志和《渔父歌》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还有一首叫《渔父》的。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五、李颀《渔父歌》
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虽然在形体上有点“四不像”,但渔父的生活情形跃然纸上:在明亮的沙滩边洗脚,在寂静的月光下垂钓。一年四季斗唱歌消遣,无忧无虑。他手里的钓竿是湘江边的竹枝,他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他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渔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悠然自乐,因为他所要的是保全自己天真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