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一件事:比宇宙浩瀚无垠、难以捉摸的是人的思维空间。
人类思维的无限可能,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重要特质。
文接上回,现在涉及到八个法则里最重要的一个,它直面思维过程本身,我把它誉为思维的“加工场”。
第四法则:打开思维的三相交流电开关
思维的内部生发过程相当复杂,我们只关注那些可以大幅提升思维质量的内容:提升思维宽度之法:背反思维;提升思维广度之法:发散思维;提升思维深度之法:损益思维。
提前打个招呼,内容长且枯燥,只有坚持读下去,你才会有大收获。很多是自己的心得,只有坚持读下去,你才有资格给我提意见,哈哈!
思维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所以我称它们是三相交流电。为了方便,我们一相一相分别叙述。
背反思维:拓展思维的宽度
这个思维演化自哲学中的“矛盾”,但是“矛盾”一词多用,使人困惑,所以我接受网友JoJo王颀的说法,对相关概念进行“正名”。
先举例:拿出一件红色毛绒带褶皱的衣服。
这句话作为我们的一个研究对象,它有四个“属性”,分别为红色、毛绒、褶皱、衣服。这四个属性,衣服显然是主要的属性,我们命名为“主属性”,主属性是唯一的;红色、毛绒、褶皱是不太重要的属性,我们命名为“其他属性”。当我们强调主属性与所有其他属性之和时,命名为“总属性”;强调一部分属性的集合的时候,命名为“属性集”;强调单个的属性(不区分主属性还是其他属性)的时候,命名为“属性元”。
我们再稍作分析,属性元其实都有两个面向的,比如“红色”,就是由“红色”和“非红色”联合组成的,这两个面向是永远互斥的,切记切记!这个例子里,这件衣服要么是“红色”的,要么是“非红色”的,两者在同一时刻只能存一。在你观察它的时候呈现出来的那个属性,我们命名为“显相”,它与我们老祖宗讲的“阳”相应;没有呈现出来的那个属性,命名为“隐相”,与“阴”相应。
枯燥的概念一股脑命名完了。如果你认真看到了这里,真心感谢你!这些名称必须先安置好,本法则将不断用到它们。
有了这些名称,我们可以继续了。
以下结论成立:
1、显相=非隐相;隐相=非显相;显相+隐相=(完整的)属性元。这里很容易误解!举个例子,对于“光线”这个属性元,白色的反面是黑色,对吗?错!白色的反面是非白色,包括红色绿色紫色等有色光,也包括红外、紫外等不可见光。写到这里,你应该知道我为什么不把这条“背反思维”叫成“二分法”了吧,那是因为很多人对二分法的认识不对,以为“一分为二=不是白就是黑”,这种认识直接导致思维的僵化而不是拓宽!白色+非白色,当然等于所有的光线色彩了。
2、显相和隐相不能同一时刻同时存在,一个在明面,一个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来。
3、显相和隐相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转化会引起质变,但我们关注的是打开思维,量变还是质变无关宏旨。举个例子,艾思奇(中国人啊)讲到过杭州的雷峰塔。雷锋塔(显相)矗立在那里年复一年,但它从建成的一刻起,内部就具有了非塔的一面(隐相),终于有一天他倒下了,塔转化为非塔,毫不奇怪哦!人们给“非塔”一个名字:废墟(第二显相)。废墟其实还有可以不是废墟的潜能(第二隐相)——附近有人看到废墟里有的木料石头(第二显相)还能用,就选些好的回去盖猪圈草料场什么的——非废墟(第二隐相)。这样,又转化为新的东西了,即猪圈草料场(第三显相)。可以预见,这些建筑物迟早有倒塌的一天,那一天就是非猪圈草料场显现的时候了(第三隐相转化为第四显相)……你看,你已经学会背反思维了。
这样可以得出背反思维了:
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展露出来的一面(显相),也要看到事物尚未展露出的一面(隐相)。
看到已经存在于眼前的事情,所以想到可以想到的事情,这不叫能耐。
看到已经存在于眼前的事情,就能想到它将来的转化,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并借此提前应对,这才叫思维能力强。
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拓宽了。
太长了,发散思维下回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