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葛薇的习作
今天轮到葛薇做课前三分钟分享,她做了精心的准备。整整齐齐抄写了稿子,分享的时候,手拿稿子上到讲台,但自始至终很少看稿,镇定自如,整个讲台就是她的舞台。她完全沉浸在她分享的世界中,有古诗和新诗朗诵,有小说的剧情主题分享,有视频…古今中外,博古论今,分享十分的精彩,获得了同学们的仰慕、欣赏的掌声。很完美的一次分享体验,祝福她:)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古诗《饮马长城窟行》鉴赏。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同大家分享的诗是《饮马长城窟行》。
在古代,以《饮马长城窟行》为题目的诗有很多,例如陈琳、曹操他们都曾写过。但今天我所介绍的这一首诗因记叙不详,时间久远,已经不知道作者是谁了。虽然不知作者姓名,但我们仍可通过其遗留下来的文字,与它来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首先请让我为大家朗诵这首诗,以便对它形成初步的理解: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我在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大家在听完之后,有没有觉得这首诗暗含着一种思念悲伤的心情?是的,这是一首思妇怀人诗。诗中大致描写的是一位思妇十分思念在远方服役但很久没有回来的丈夫。她在诗中辗转反侧而又求之不得的情绪,十分动人。
下面我将带大家去更深地走进这位思妇,体会本诗的妙处。论诗只能不问时代,首先,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以便知人论事:本诗的创作背景大致是,在一个战乱频繁,征役较多的时代,社会中的大量平民男性被迫服役且服役的时间长,像“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不合理的战争造成了不合理的征役,导致了思妇与丈夫的长期分离,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思妇怀人诗,这首诗便是其中的经典作品。我们看诗的开头,"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作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先写眼前所见的青草,再写绵长不绝的相思,体现出思妇的思念,如同河边疯长的青草一样茂盛。"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梦。"写出思妇因过分思念征人而梦见他,但又发现这仅仅只是一个梦而已,恍惚间就清醒了,如同被冬日泼了冷水一般,这一句话深切地体现了思妇的痛苦:
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不知何日归,而我连在梦里都不能快乐团聚。因为我深知你回不来,入我梦的不是你。思妇心中比任何人都明白征人不能归来,但还是愿意一腔孤勇的等着不归人。“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诗中的展转一词为双关,它既是明写征夫服役场所更换频繁,又是指思好因相思难解而难以入眠,辗转反侧的样子。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此句译为库洛的桑树能感受到风结冰的海水都还可以感受天气寒冷。思如这样写,潜台词是:你内心再迟钝,也应该知道我特别想你啊,怎么不写信回来呢?其中,特别提醒的是"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两句它们很容易被误翻译为"从远方来的客人送给我两条鱼,我叫儿子来把它宰了煮着吃,结果从鱼肚子里掏出一封家书"这样翻译的话,场面就写得血腥而诡异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从远方来的客人将鲤鱼形状的书信函交给我,我呼唤着孩儿子来将它打开,里边是一封尺寸的家信。作者将双鲤鱼打开,写成了烹,其实是为了贴合上下文和造词生动而做出的改动。后世不少文人在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就是源自这首诗。
总之,这首诗运用了直路露又含蓄的手法,写出了思妇独守的悲苦和对征人的思念。诗的最后,征人给女主人公寄回一封信,似乎是给了女主人公活下去的希望,但是信中仍是归期未有期,语气似乎带着诀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归"战场上刀剑无情,稍不留心便成了敌军刀下亡魂,征人根本不敢做出能归家的保证。《采薇》中有云: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镇仁何尝不想归乡,但在战中卜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假设战争恶化,思妇与征人的命运会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想请大家观看一部名为《红豆》的作品,看看能否在其中找到答案。
作品内容
女子神情低落的在妆台前却无心化妆,院前的红豆触动了相思,红豆年年生,问君何时归?她又回忆起将军入伍时,他们那哀伤的告别。他们执手相看泪眼,却在战争面前无能为力。另一面,将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不幸身中数箭在夕阳欲颓下没有起来。而女子整日在红豆树前黯然落泪,泪珠落了地,变成了粒粒红豆,艳红如血。她因过度思念而有疾病缠身,在对将军的遗憾之中撒手而去,红豆串链随之知掉落,无人拾起。将军计挂着女子,在战场上身受重伤,但仍似钢铁般的意志活下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将军在漫天雪花纷飞中归乡,可是寻觅不到思妇,看见掉落地上的红豆联链,他明白了什么,将手链捂在心口,跪在雪中失声痛哭。雪花仍在天地飞扬,上下一片白茫茫……
《红豆》中将军的悲惨遭遇与《十五从军征》中的老兵在有异曲同工之处: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解甲归乡,问家中有谁啊,家中已无人,他们成了未亡人,等待而来的是孤独的晚年。或许将军之后也会如老兵那般"羹饭一时热,不知饴阿谁"只能凭泪落沾襟。《红豆》中将军与女子的结局也可能成为巜饮马长城窟行》中思妇与征人的后续。女子们的心绪大都相似,不愿"教夫婿觅封侯",只想"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这简单的愿望在当时竟变得如此奢侈!
思妇满心的期待将无限情思凝于诗中,但战争终归不能让她如愿,她寂寂无名徒留一首诗,让后人吊唁。或许这也是她怕等不回征夫的绝笔诗吧!
我们学过杜牧的《赤壁》,诗中以小见大,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那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二乔的命运暗指国家的命运。在《饮马长城窟》中,我们从思妇的思念中窥见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一对普通夫妇的遭遇令人唏嘘!而这样悲伤的故事似曾相识,我们在进行高三一轮复习中,在《创新设计》的小说专题板块里,曾学过一篇名叫《德军剩下来的东西》,小说中讲述了一位经历二战的士兵,他回到家乡,发现战争破坏了一切,所有美好都消逝了。抗战英雄在前线流血,又在回故乡后流泪,这是对战争的强烈控诉。但现在类似的悲剧仍在继续,俄乌战争的爆发,让乌克兰民众居于水深火热之中,都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普通的民众哪经得住战火的"洗礼"呀!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战争结束后,会有多少将士如同本诗及小说中士兵的处境:经历九死一生后,回乡又要面对破碎的家庭……
有句话说得好,"永远别为战争叫好"和平是全球共同的祈愿,所以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主题。下面请让我用一首现代诗《和平颂》来结束今日的分享。
"……白鸽高举着橄榄枝飞向太阳/一样的世界回响着一样的呼唤/一样的是一双渴望和平的眼睛/罪恶的战争,永远的安息吧/我们呼唤和平/我们拥抱抱和平/我们渴望着一个平静美丽的新世界……"
我希望和平鸽会将橄榄枝衔进因战火不见天日的地方,将希望传递整个世界,愿我们共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信念,一起向未来!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葛薇分享完了,同学们给她热烈的掌声。她的分享让我们对战争对和平有了新的认识,谁说现在的孩子不担当?谁说现在的孩子不思想?谁说现在的孩子负不起美丽的盼望?我知道未来的世界就是会不一样,我很欣慰,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