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涉及的是人格。人格是支撑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人格基本完善的前提下,智力和能力的发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人格不完整,智力和能力再强大也不可能得到好的使用。
纠缠是为了离别。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自恋。大恩不言谢。
被帮助是一种自己不优越,而别人优越的状况。涌泉相报与其说是报恩不如说是报仇,报当年被贬低之仇。
一切感情,憎恨怜悯冷漠崇敬友谊畏惧,甚至蔑视,都能导致爱情。除了感谢之外。感谢是债务,爱情不是金钱。
感激是一种经过掂量之后产生的继发的情感体验,其中包含了应该必须等强制性的内容,并与伦理道德之类的规则有关。
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有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太把别人当回事。
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
心理创伤,必须有创伤者的配合才能完成。创伤者可能是主动的那一方。
别人用你听不懂的语言辱骂你,你完全可以一点感觉也没有。
(这里想到一个例子,就是安东尼某一个专场的鲨鱼段子。)
只要有观察者在,观察者就会影响到被观察的对象的状态。
不必要的提醒是暗示。
一切浓烈的情感都包含爱与恨两部分。
文化就是限定。
《论词语制造的心理现实》专用于描述亲情和友情的词语,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亲情和友情本身。
在亲情中引入讲义气、尊重、拔刀相助、真诚的标准,增加友情的分量,可以使亲情更健康。
频繁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掩饰内心真实情感的作用。如果我说的是众所周知的话,你就无法知道我到底是怎样想的。这是对语言环境的污染,是对语言功能——表达和交流每个个体情感和思想——的弱化。
抱怨是自处低下时自我缓解焦虑的努力,但有“过渡用嘴”的偏病理倾向,是心理发展处于较原始阶段的表现。
(但作者将抱怨和操纵、指责、辱骂区分开来,生活中要分清这几这者其实很难。)
思想是智力的副产品。人活着最大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思想却是隔离情感和关系的。
安全感是内心的安全感,可能与过往经验有关,但与此时此刻事实上外界的安全与否无关。
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结构中,有一个严厉的惩罚者,会时刻监控他的言行,哪怕一点点过错或失误就会以极其严厉的方式实施制裁和谴责,导致患者自责自罪、自我价值感低下、活力降低。这是自我攻击。
我真傻、我不应该…都是把攻击性转向自身。
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就在于自己可以做出选择。
成长问题的核心是独立与依赖、控制与反控制、爱与恨之间的冲突。
只有改善现实人际接触,才会有更健康、适应社会的人格。
读心理书籍的两个走向:
1、获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识,某种程度的人格力量。
2、只吸收想要的,过滤不想要的,越来越偏执和自我封闭,远离人群。
真正细想深思后,可以获得兴心灵的自由。因为好多事情已经被透彻的想过了,不必再想。有时很多问题恰恰时思考太少。(不一定是时间少,而是对议题本身思考得少。)
看书是获得他人思考成果的一条捷径。
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选择性的局部懒惰,选择性的局部勤快。
没有人会自愿的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卓越力量的欲望。
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说的太正确的废话,是一种对他人的虐待。对于他们来说,说话不是目的,让人难受才是目的。特点:️①绝对没错️;②说的人越高兴,听的人越难受。
提到的书籍:马佳丽《中德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