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精神分析流派的大师,所以选择看看。算是一本随想录吧。看他提到的案例分析,大部分是家庭治疗,把问题置于关系之中,就能看清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方法。
精神的慈善——给予帮助的人,天然的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感,而接受帮助的人,实际心理潜藏着一股仇恨,即被看低、无能引起的屈辱感。人都追求平等和超越,接受帮助的人只能接受适度的帮助,一旦过量,反而会想要“杀死”对方。斗米恩担米仇。滴水之恩也无需涌泉相报。
懒惰是别样的勤快——看小孩子精力旺盛,得出人之初性本勤这个结论。人大多是选择性局部懒惰。
信任是一种健康的冒险——完全信任意味着放弃对ta的监视、控制和警惕,而这样做一定是有某种程度的冒险的。
被治疗成一个人——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别说太正确的话——总说正确的话,一是不自信,二是虐待他人使其难受。人无痴者不可与交,因其无真气也;人无癖者不可与交,因其无深情也。(明代哲学家张岱)
游戏的境界——小孩子玩游戏不分严肃正经,只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而成人会划分有用与否,何不如以游戏心态对待一切。
问世间钱为何物——钱只是钱,附属于它的负性评价是因为掺杂了人的情感。钱归钱,事归事。
被期望虐待——所有过度的期望,最后都会使事情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爸爸的一半是男孩——父亲爱女儿可能似一个初中生般的羞怯。
超越命运——有的人在教别人忽视自己忽略自己,有的人则在教别人记住自己。
作为诱饵的疲乏感——疲乏者给人的感觉是在打着疲乏的名义,拒绝跟他人发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拒绝的仅仅是富有责任的、需要付出的成人对成人的关系,而不会拒绝他人以照顾者的身份接近ta。
对成熟的迷信——在幼稚的年龄绝不成熟!青春期时期生理和心理的不匹配是自然现象,不成熟才是自然的。
学习活着——生命就是在一个小小三角形平台上的自由之舞,名为自由之舞,其实却并不自由。构成这个三角舞台的三个点是:出生、死亡和父母。
言如其人——语言表达带着浓重的个人特色。我们已经很不错,但是,一定还有一些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还有一些自己内心的疆土我们没有去访问过。
问你伤害要多深——“你希望这件事对你的伤害有多大呢?”,在心理伤害面前,受伤害者也是主动的那一方。
亲情的缺憾——在亲情中引入“讲义气”之类的判断友情的标准或者词语,就会使亲情稍微淡一点,使身处其中的人在言行上更慎重一点。
抱怨——口欲期的表现。从关系角度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
感谢女儿——人生有很多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情,出生就是最开始的那一件,死亡是最后的那一件。(感动)
为了离别的纠缠——在你专业上的最大进步是什么?变得更加能够在跟来访者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工作。
惩罚、自我边界与抑郁——抑郁症至少两个特点:一是自我攻击,二是自己和别人的边界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