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张老师的教育写作班既是偶然,偶然在陈文芳老师的朋友圈看到的消息,加上陈校长的推荐;说是必然,主要是张老师对教育的思考,对生命的思索,之于广大的老师影响特别大,我就是这万千老师中的一份子,所以能参加张老师的课程那是极好的。
在我有限的知识体系里,认为写作就是一种输入,一种对话,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情绪,甚至是困惑用文字的方式输入,形成对话,与文字对话,与读者对话,与自己对话;没把写作进行分门别类,也没有觉得作为一名老师的写作与专业的作家,与公众号里的那些推文,那些心灵鸡汤有什么不一样,都是笔随心动,我手写我心。但是在看到“教育写作”这个主题词之时,突然有了一些惶惑。
教育写作能自成一体,自成一格吗?作为一名老师,写作的生长点在哪里?自认为生长点之一是儿童。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认识世界的视角;有自己喜欢的地方、朋友、故事、游戏;有自己崇拜的英雄;有与自己相处的形式;有接受文字的方式......这些构成了教育写作的独特之处,我们该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唤起儿童内心世界的惊讶,哪怕是一瞬间?
教育写作的生长点之二当然是自己。刚才听了张老师谈何为恩师,很有感触。其实在我们求学期间碰到恩师是何其幸运,但是又何其艰难!同理,我们老师又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他人的恩师。中国人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觉得对“恩”的定义可大可小,可以大到大象无形,大恩不言谢,也可以小到在尘埃里开出了花朵。老师课堂上一句话可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个手势也可能给孩子前进的动力,一片笑容可以驱散阴霾,一段文字可以涤荡心灵......这样的老师我觉得都可以称为“恩”师。教育写作的文字应有力量,而不能作无病呻吟之状;应直指内心,而不是煲一锅心灵鸡汤;应成为儿童通世界的链接,而不是妄自菲薄,妄自尊大。
《我变了我没变》应是教育写作班的班歌吧,我想用她来勉励自己:变的是希望通过教育写作对儿童有更深入的了解,对生命有更宽泛的认识,不变的是初心,是敬畏---对生命的敬畏,对儿童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