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蘭花慢
自然教育是在户外给孩子上“课”吗❓
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不是自然知识通识教育,知识如果不能激发求知欲、不能运用于思辨与行动,那么知识就是无效的。
我们不需要让孩子记住24节气的具体时间,除非那是个很重要的日子。
自然教育≠科普教育,上课≠上“课”。前者注重主动吸收,后者注重被动灌输。
一味的知识灌输,只会忽略了孩子观察自然的好奇心,不符合孩子年龄、个性发展的生存挑战,反倒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挫败感…
自然教育不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无意识无系统的让孩子无价值的玩耍",而是在清晰儿童生长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借助自然的力量,有系统有意识的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充分发挥潜能。
"自然教育"的老师也不等同于传统的灌输教学,而是作为一位"观察者"和"引导者"角色,为学生把控合理范围的自然环境风险,让学生在可控的风险下进行自由探索和体验式成长。
所以自然教育并不是一种"无价值"放任式的游玩过程,也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而是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帮助孩子在自然探索的环节中,独立、自信、成为一个完整的自我。
自然美育的终极奥义:
自然环境,曾是人类千万年生存的课堂,我们熟悉的“教室”和书本学习的样子,仅仅存在了近几百年。真正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我们感官通道和亲身体验的层面,当你感同身受,身临其境,才能知其奥妙:
我们用手触摸大地的温度,用双脚亲近河流的奔涌,感受生命的震撼。
我们可以静听森林的呼吸,感知季节的更迭,拥有感知当下和幸福的能力。
我们亲身体验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内化为孩子们心灵深处的智慧种子,一旦遇到雨露就会旺盛的生长。
构建世界观
行走在浩瀚山川中,闪耀的星辰间,自然经历了亿万年的变迁和演化。大自然可以唤起孩子们对时间的思考,引导他们以一种更加持久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目标,关注那些长远、更为重要的事物,并逐渐理解自己在这个宏大世界中的定位。
当孩子触摸到时间的沧桑和生命的脉动,他们会明白充实的人生需要更长久的时间和更深远的眼光。
自然的周期和规律更让孩子们学会,事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耐心发展和不懈努力
,当孩子们学会从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培养出自己对未来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对自身价值和目标的深思熟虑。
孩子们将触摸到生命的珍贵,领悟到时间和坚持的力量,以深远眼光构建人生的苗木。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 生生不息的自然循环引发孩子们思考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和影响,如何与他人相处。或许孩子们能从弱小如蚂蚁和蜜蜂这样的生命身上,学习思考如何与他人共荣。
❤ 孩子们看到荫泽一方的大树,思考自己是否也能给予周围万物一份滋养和帮助。
❤ 孩子们被激发着去探索自己的独特之处,并思考如何运用它们为他人和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 孩子们明白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他们的行动和选择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和进步。
回归知识源头,激发无穷好奇
哲学、科学、艺术一切知识都从自然里生发。人类从自然世界中获得启示建立起卓越的智识大厦。只有在大自然中,我们才可能回归知识源头,激发无穷好奇。
我们的课程
甲、植物系列
1植物基础知识
2植物观察与探索
3植物与生态环境
乙、昆虫系列
1昆虫基础知识
2昆虫观察与实践
3昆虫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4昆虫与艺术文化
丙、户外探索系列
1夜探丛林
2户外生存技能
3方向辨别
丁、传统系列
1二十四节气
2自然农耕
3传统文化
4非遗体验
戊、天文地理系列
1天文观测
2气象知识
3地形地貌
4石头的秘密
5土壤生态
己、自然研学系列
1地方性研学
2博物馆研学
3自然生态研学
4地质与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