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选择,往往不是选A就是选B。比如在面对压迫的时候,要么反抗,要么忍受;听到一种观点,不是支持,就是反对。但是真的只有A和B这两个选项吗?有本书叫《第三选择》,作者告诉我们,解决问题时不要陷入二元对立的状态,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那什么是第三选择呢?咱们来说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听说孩子的音乐课取消了,怒气冲冲地找到老师想知道原因。老师说是因为政府要求增加阅读和数学的时间,才取消了音乐课。这位母亲本来想抱怨安排不合理,但是她突然问:有没有办法能让孩子们同时学习音乐和数学呢?老师说:当然有啊,音乐本身就是包含着数学思维的。结果,这位爱好音乐的家长和这位愿意钻研的老师,合作开发出了一系列通过音乐讲授数学基础的课程。你看,这位家长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没有停留在“坚持上音乐课”和“放弃上音乐课”这两个选择上,而是找到了另外的突破口,把数学和音乐结合了起来,这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也就是作者说的第三选择。
再比如,老板在员工提出加薪的时候,结果无非就是两种,要么同意,要么拒绝。这本书里有个案例就跳出了这种二元化的简单思考。有一个员工要求加薪,老板并没有简单地搪塞,而是让员工多说说自己对于工作的想法,然后做了深入分析。发现这位员工其实可以负责更多的项目,然后老板同意给他加薪,同时也给他委派了更多的工作。这么一处理,既让员工感受到了老板的尊重,又涨了薪水,公司也没有受到损失。这位老板就具有第三选择的思维模式,他没有把员工当成对手,也没有陷入二元思维的局限,通过双方充分沟通,最后协商出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一位校长怎么改造一所秩序混乱的学校的。一般来说,在美国贫民窟的学校秩序都非常混乱,人们都把在这种学校的学生当成潜在的犯罪分子,这就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秩序越混乱,学生们就越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学校里犯罪的人数越多,外界对这所学校的偏见就会越重。不过有一所贫民窟的学校却不一样,他们也能把学生培养成人才,这要归功于他们的校长。
首先这位校长对贫民窟的学校没有偏见,他认为这些孩子和别人没什么两样,并且立志要帮助他们成才。接下来,他采取了以下几个行动。第一,他开始清除孩子们在学校墙壁上的涂鸦,整整坚持了两年,才把学校的墙壁清理干净。第二,家长如果不来学校参加家长会,他就要求老师们主动去家访。但是,贫民窟秩序混乱,很多老师不愿家访,因此离职,但他还是坚持这样做。第三,他给学生分组,每组安排一个导师来负责,不愿意做导师的老师也必须离开。经过这么一整顿,几年之后,这所中学成了远近闻名的好学校。最重要的是,这所学校的孩子们有了责任感和领导力。按理说这位校长完全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抱怨政府经费不足,家长不配合教育。但他没有,而是进行了第三选择,调动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好的方法。
所以说,两种选择的思维让我们每天都忙于说服别人,打败别人,讨好别人或者教育别人。而如果你转换角度,运用第三选择的思维,学会倾听与合作,达成协同,可能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源自:史蒂芬.柯维《第3选择》音频稿:安迪讲述: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