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钱幸福》的作者海德玛丽·施韦尔默(1942-2016),阅读她写的这本书是因为一位朋友推荐我阅读它。
海德玛丽·施韦尔默是一位德国作家,心理咨询师,不消费主义倡导者。
海德玛丽·施韦尔默出生于东普鲁士的梅梅尔,曾做过小学教师,接受过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并在多特蒙德建立了自己的心里诊所。
海德玛丽·施韦尔默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削弱金钱在社会中的力量,能够将金钱重新再分配,让人们不再认为金钱至上。
摘抄其中一段话。
“一个童话故事里,小女孩倾其所有帮助他人,并坦然地接受眼前发生的一切。她带着清醒的眼光观察世界,一路走来,收获良多。”
“虽然我们往往固守在自己城堡中的一角,整天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根本无法感知身边发生的一切。我们令自己深陷囹圄,渐渐失去活力,如井底之蛙,缺乏享受生命的空间,只能以无所事事来消磨自己的光阴。”
作者要我们学会放下,学会打破常规。享受自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其实自己审视一下自己,就会发现有很多不尽人意的事情,可是,由于诸多因素,种种原因,使得自己不能打破已有的圈子去寻找新的生机,因此,就有了自我的煎熬,不悦和忧郁。一旦舒适圈被打破,人们尝试新的生活模式,或许会体会到不一样的生活真谛。
想想真的一旦放下了该放下的一切,重生自己,这个勇气该来自哪里呢?我想应该是来自自己的内心吧。拥有一颗勇于挑战自己生活方式的内心。
1994年海德玛丽·施韦尔默创建了“供求交换中心,”
两年后,她放弃了自己的财产,践行不消费主义,直到生命的尽头。
其自传已经出品,遍被翻译成英语,荷兰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韩语,日语等多种版本。
我思考了一下,按照作者的理念,作者观点正反两面总结如下:
益处:
海德玛丽·施韦尔默说过:
“我们社会里有许多穷人通过交换和分享,他们可以获得切切实实的成就感,可以自豪地说:“嘿,我是富足的!” 这样他们就可以更积极的生活。”
促进社会底层的人们重拾信心,改变自己,步入新的生活。
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一切让我自由的东西,我都愿意接纳;一切束缚我的东西,我都会放手.”通过不花钱的生活,海德玛丽·施韦尔默的内心获得了更多的解脱和自由。”这证明了一句话,有舍就有得。
学会放下,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
这种方式的生活可以把生活中多余的和浪费的都缩减掉了。变成只拥有真正的必需品。
弊处:
在现实生活中,作者的理念不是很容易能够做到。
如何改善每个人生活品质,作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政治视觉
贫富之间的差距可以通过交换来缩小
经济不富裕的社会阶层也可以买得起他们想要的东西。
没有固定收入和工作的人也可以用他们的劳动力换取所需
邻里之间的分享和交换对环保也有贡献。
在物质过剩的社会,通过交换减少浪费。
交换与分享是一种令人摆脱孤独的方式。它把不停社会阶层,不同信仰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2. 哲学视角
打开格局放眼世界,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也不损害他人利益。
3. 心理学视角
大相径庭的人在一起交换难免观念上发生争执,人们需要自我反省解决冲突。
4.灵性视角
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使命。寻找到这个使命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去履行这个使命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
总之,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的理念要是运用在当今社会中,还是很有难度。
无钱的交换生活,需要有人愿意与你交换,交换之后,又需要长期有这个工作的市场,保证人们能生存下去。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有很大困难的。因为,这个工作的市场,前景一旦不能持续永久,无钱生活方式就不能得以生存,人们的无钱生活方式就无法得以保障。
我想作者的理念是好的,要打破舒适圈,去过有益于社会的生活。
但是究竟有多少人愿意去做这样无钱的交换生活呢?金钱在当今社会还是需要购买用来消费东西的。
没有钱的社会去通过交换生活来体现生存的价值,感觉真是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