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来自书籍——原文摘抄 ——部分来自网络搜索
粥饭本也,余菜末也。本立而道生。作《 饭粥单 》
【 饭 】
原文:
--- 王莽云:“ 盐者,百肴之将。”余则曰 :“ 饭者,百味之本。”《 诗 》称:“ 释之叟叟,蒸之浮浮。” 是古人亦吃蒸饭。然终嫌米汁不在饭中。善煮饭者,虽煮如蒸,依旧颗粒分明,入口软糯。其诀有四:一要米好,或“ 香稻 ”,或“ 冬霜 ”,或“ 晚米 ”,或“ 观音籼 ”,春之极熟,梅天风摊播之,不使惹徽发疹。一要善淘,淘米时不惜工夫,用手揉擦,使水从箩中淋出,竟成清水,无复米色。一要用火,先武后文,闷起得宜。一要相米放水,不多不少,燥湿得宜。往往见富贵人家,讲菜不讲饭。逐末忘本,真为可笑。余不喜汤浇饭,恶失饭之本味故也。汤果佳,宁可一口吃汤,一口吃饭,分前后食之,方两全其美。不得已,则用茶、用开水淘之,犹不夺饭之正味。饭之甘,在百味之上;知味者,遇好饭不必用菜。
--- 王莽说:“ 盐是百种菜肴的将领。 ”我却说:“ 饭才是百种滋味的根本。 ”《 诗经 》中说:“ 沙沙的淘米声音热闹得很,蒸饭喷出来的香气四处弥漫。 ”可见古人也吃蒸饭。然而始终都在嫌弃蒸出来的饭,米汁都无法锁在饭里。会做饭的人,虽然是用水煮饭,但和蒸出来的饭一样,粒粒分明,入口松软香糯。
--- 其诀窍有四种:一是要用上好的米,例如用“ 香稻米 ”、“ 冬霜米 ”、“ 晚米 ”、“ 观音米 ”或“ 桃花米 ”等优秀的品种。米要 舂( chōng)得极细,黄梅天时要经常摊开翻晾暴晒,不要让米发霉或者块;二是要善于淘米,淘米时要多花些工夫,用手仔细揉搓,要搓到水从米中沥出来时,洁净如清水一般,丝毫没有米的颜色;三是要掌握用火的方法,先用大火然后再用小火,入锅和起锅的时间也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四是要依照米的量去放等比例的水,不能多也不能少,煮出来的饭才能干湿合宜。
--- 常常看到那些富贵人家,只讲究菜肴的精致,却不太讲究米饭的品质。这样就好似舍本逐末,实在是太可笑了。我不喜欢用汤来浇饭吃,那时因为我讨厌因此失去了米饭本来的味道。若是汤确实是好喝的汤的话,宁可喝一口汤,吃一口饭,二者前后分开来吃,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如果实在万不得已,那就用茶。开水去泡饭,这样还不至于会失去米饭的味道。米饭的甘美滋味,远远超过各种食物的香气。正真知味懂味的人,遇到好吃的米饭,就可以不用吃菜了。
注释:
【 释之叟叟 】:是指用水淘米;叟叟 (sǒu sǒu) ,是指淘米的声音。
【 蒸之浮浮 】:浮浮,热气升腾的样子。
【 观音籼 xiān 】:观音米,顾名思义,与其产地的观音文化和地域背景有关,据佛经记载,观音当年传道来到海天佛国普陀山,在庙产地普陀一带所赐并得以播种。很多人都只闻其名而未尝其味,这种经现代农业科技改良后的优质米种已具备成熟期统一、产量稳定、口味纯正等特点,并富含高营养成份的硒等微量元素。
【 香稻米 】:有关香稻米,目前找到这一种答案。 --- 夹沟香稻米产于宿州市埇桥区夹沟镇风景区镇头寺呵泉灌区。泉水是深层地质无污染的天然矿泉水,含有钙、锶、锌等17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稻种珍异,依水而生。香稻米起源于宿州郫湖里村的野生稻种,被镇头寺的住持发现后移植到寺前水田种植,经天然泉水灌溉,成熟后香味奇特,清代嘉庆年间被列为宫廷御用贡米。
【 冬霜米 】:没有找到具体答案。
【 晚米 】:意思是霜降节后成熟的稻米。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谷一·粳》﹝发明﹞引 宗奭 曰:"粳以白晚米为第一,早熟米不及也。" 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自从用了肥田粉,只有晚米格外出得多,我们都种晚米了。"
【 桃花米 】:千阳桃花米,珍稀地方名品稻种。籼型早熟粘米,播种日期: 4 月 25 日,出穗期: 7 月 29 日,成熟期: 8 月 25 日,全生育期 124 天。千阳桃花米以颜色命名,因其米粒为桃红色 ,蒸出的米饭两头涨开,中间不断腰,好似一朵朵盛开的桃花 而得名。又因是千阳特产所以叫千阳桃花米。
--- 经考证,千阳种植水稻的历史已从汉代开始,千阳县汉代时称隃麋县 ( yú mí ),就是因其地适宜种植水稻得名,“ 千阳县,本汉隃麋县地,因今县东八里隃麋泽为名。周武帝置千阳郡及县 ”(《元和郡县志》(上)唐李吉甫撰 P45 ) 。“ 千阳本汉隃麋县,地属右扶风,留省,后周置为郡,以在千水之阳故名 ”(《石门遗事抄本》清顺治 王国玮著 P28)。
--- “ yú mí → 隃麋泽在县东八里,汉以此名县至唐太和年间始易名千阳,其地近水宜种稻,惜人力少尔,隃美也,麋为土产,称麋为美。彼有取尔也 ”(《石门遗事抄本》清顺治 王国玮著 P38)。稻,产于千川两岸水田,有粳糯两种,粳供饭食,糯则酿酒制饴糖或和枣蒸甑糕及角黍,又粳稻分红白两种,产于清水者,色洁白,浇以混水者,色微红,名桃花米。
--- 为千邑特产,遐迩驰名。(《民国新千阳县志》(物产志)p4 )隃麋 ( yú mí )是个美丽吉祥的名字,也颇能反映地方风土特色。隃者,美也,土产粳稻。唐朝诗人韦庄《题千阳马跑泉》中就有“西园夜雨红缨熟,南亩清风白稻肥”的诗句。也有传说,明代嘉靖皇帝吃了千阳桃花米后赞道:“莫到人间无瑰宝,桃花香米仙境来”。桃花米因此成为历代皇室贡品。
--- 千阳桃花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较广, 但是自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多种原因 “桃花米”的种植开始减少。到本世纪初,“桃花米”在千阳境内绝种。
--- 2007年冬,千阳县农业局对“桃花米”这一濒危珍稀品种实施拯救保护。经多方联系,从国家种质库留存的1000粒千阳桃花米原种中获得珍贵的50粒种子,并与陕西省水稻研究所联手进行繁育,目前成功收获种子0.4公斤,“桃花米”原种资源拯救保护取得重大突破,使这一珍稀种质又获重生。
《 吃饭是件重要的事 》
--- “ 饭 ”作为中国人的主食,除了饮食需要,常常也被当成一种问候语。人们打招呼喜欢问对方:“ 吃饭了吗? ”民以食为天,从问候语就能知晓。原始社会是没有一日三餐的概念的,“ 饥则求食,饱则弃余 ”。知道进入农耕社会之后,饭和粥一直都是人们的主要食物。秦汉时期流行早、晚“ 两餐 ”,朱熹《 集注 》中记载有:“ 朝食饔( yōng ) ,夕日餐 ”。当时的人喜欢吃一种晒得干得没有水分的真正干饭,叫作“ 糒 ( bèi ) ”,人们将晒干的饭储存在陶罐里,随时想吃就随时取出来吃。吃的时候将干饭丢进汤水中,叫作“ 餐 ”,在《 说文解字 》的食部中,将这种饭称为“ 水浇饭 ”;如果是用米与大豆一起烹制而成的,就称为“ 糗 (qiǔ ) ”,二者通称为“ 糗糒 qiǔ bèi ”。
--- 后来才有了一日三餐,现代人甚至还要加上宵夜,成了一日四餐。现代人吃的米饭,也早已五花八门。像上海人喜欢吃菜饭,广东人喜欢吃烧腊蒸饭,各取所好。米的品种也经过一再的改良,软硬皆有,香味各自不同,但要煮出一碗香喷喷的米饭,确实还是需要下一点真功夫的。
--------------------
【 粥 】
原文:
--- 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尹文端公曰:“ 宁人等粥,毋粥等人 ”。此真名言,防停顿而味变汤干故也。近有为鸭粥者,入以荤腥;为八宝粥者,入以果品。俱失粥之正味。不得已,则夏用绿豆,冬用黍米( shǔ ),以五谷入五谷,尚属不妨。余尝食于某观察家,诸菜尚可,而饭粥粗粝( lì),勉强咽下,归而大病。尝戏语人曰:“ 此是五脏神暴落难,是故自禁受不得 ”。
--- 只能看的到水而看不见米的,不叫粥;只能看见米而看不见水的,那也不叫粥。一定要让水米交融,柔腻成一体的,才能称得上是粥。尹文端公说:“ 宁可让人等粥,也不能让粥等人 ”。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要防止因为灶火不济,停止燃烧而使粥的味道变了,汤也干了。最近有人煮鸭粥,往粥里加了荤腥的食材;也有人做八宝粥,往粥里加入了果干等,这些做法都使粥失去了原来的滋味。如果实在不得已,夏天就用绿豆加入粥里熬煮,冬天则把黍米加入粥里熬,用五谷来添加五谷的滋味,还算不会太影响粥的滋味。我曾经在某位观察家中用餐,各种菜肴都烹制的还不错,但是蒸饭煮粥却十分的粗糙,我只能勉强的咽下去,回来就大病了一场。针对这件事我曾经开玩笑说:“ 这是五脏庙里的五脏神落了难,自然是经受不起这样的折磨 ”。
《 粥的历史 》
--- 粥,又称稀饭或 糜(méi ) ,是一种用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粮食煮成的稠糊食物。在不同的地方,煮出来的粥各有不同浓稠度,而不同的地方对粥也有不同的称呼。 --- 食粥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一种独特的传统饮食方法。晋朝孔 注《 周书 》中有“ 皇帝始烹谷为粥 ”的说法,古时候凡是要粳( jīng )、粟( sù )、梁、黍( shǔ )麦等粮食作物都可以用来煮粥,现在大部分是用粳米、粟米( 小米 )或糯米来熬粥。
--- 粥不仅是可以当做主食。充饥的食物,早在先秦时期已经被用来当成治疗疾病之用。汉代医圣张仲景在用药治病之外也很重视粥的运用,例如在《 伤寒论 》桂枝汤中说道:“ 服已须臾,啜( chuò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 立即·扁鹊仓公列传 》记载着西汉名医淳于意用火齐粥来治疗齐王的病。
--- 唐代杨晔的《 膳夫经手录 》中记载了用茶叶煮成的粥,称为“ 茗粥 ”;唐代诗人储光羲( xī )更有《 吃茗粥作 》的诗句;苏东坡也说过:“ 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隔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
--- 而清代学者黄云鹄( hú )所着的《 广粥谱 》一书,更记载了247种煮粥的方法,这可能是中国最早有关粥的专著了。
注释:
【 糜 】:méi ,糜子,原名:稷、黍,禾本科、黍属一年生草本第二禾谷类作物。全株由根、茎、叶、花序、颖果(种子)等几部分构成。糜子籽实叫黍,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黄米,俗称黄小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即北方俗称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黍的籽粒有非糯性与糯性之分,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全世界糜子栽培面积约550~600万hm2。
【 粳 】:jīng ,粳米是大米的一种,常见的主食。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种植历史已有6900多年,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产之一。主要产于中国东北。
--- 粳米是用粳型非糯性稻谷碾制成的米。米粒一般呈椭圆形或圆形,米粒丰满肥厚,横断面近于圆形,长与宽之比小于二,颜色蜡白,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地硬而有韧性,煮后粘性油性均大,柔软可口,但出饭率低。粳米根据收获季节,分为早粳米和晚粳米。早粳米呈半透明状,腹白较大,硬质粒少,米质较差。晚粳米呈白色或蜡白色,腹白小,硬质粒多,品质优。粳米产量远较籼米为低。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约占 79%,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粳米,是粳稻的种仁。其味甘淡,其性平和,每日食用,是滋补之物。
--- 粳米比较粗短,广东人称之"肥仔米",煮的粥饭比较绵软,常见的东北大米、珍珠米、江苏圆米都属于粳米。
--- 粳米有早、中、晚之分,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新粳热,陈粳凉。煮粥最养人,老幼皆宜。黑米,晶莹柔润,产于陕西省城固县。黑米是我国稻米中的珍品。《本草纲目》记载:黑米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明目活血功效。无论煮粥还是煲汤,均是一种滋补佳品。
【 粟 】: sù ,粟米为禾本科植物粱或粟的种仁。粟米是谷类作物“粟”脱壳制成的,因其粒小,故得名小米。其储存陈久者名陈粟米、粢。
【 梁 】:粱在中国北方统称谷子,南方为了区别稻谷,常称为粟谷、狗尾粟,其种子即可食部分称小米。中国古代甲骨文称为禾,经典著作中称为粱。 粱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谓:“分有两种,大粒称粱,小粒为粟,历代本草均分二条。”
--- 《本草纲目》云:“古者以粟为黍、稷、粱、秫之总称,而今之粟,古代呼为梁。后人乃专以梁之细者名粟……北人谓之小米也。”又云:“粱者,良也;或云种出自粱州,或云梁米性凉,故得粱名……粱即粟也。” 汉以后,已成为古代重要粮食作物,毛长者为梁,穗细毛短者为粟。多数学者认为粱起源于中国,考古证明约在7500年前中国河南、河北已有粱的栽培。也有学者认为粱发源于欧亚大陆多个中心。
--- 粱有人说是因为它出自梁州,因此得名,还有说是因为它性凉,因此得名。通过查考《周礼》中九谷、六谷的名称,有梁而没有栗,因此得知梁就是栗。从汉代以后,才开始把果实大并且毛长的称为梁,把果实小并且毛短的称为栗。
--- 梁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经过中国劳动人民的长期选择的栽育,有着多种多样的品种资源,根据其生长期的长短可以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品种,有“大白谷”、“大黄谷”、“小春谷”等,有耐旱的抗旱谷和较耐涝的“水里站”;有较耐碱的“抗碱谷”,有分蘗较多的“大八杈”、“五秆旗”等品种,一般比较优良的品种有“黄沙子”、“金钱子”,华北的“华农4号”、“玉黄谷”、“竹叶青”等。根据花序的形状,可以分为纺缍型种、圆筒形种、异型种等,如异型种有“鸡爪黄谷”、“猫爪谷”、“龙爪谷”等,这些多数是粘性的。
【 黍米 】:shǔ mǐ ,黍为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 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 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
--- 黍,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及酿造作物,列为五谷之一。黍米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品种,而品质当属山西省北部地区的最好。当地民间百姓将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炸糕,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从而成了本地最有特色的传统风味食品。
--- 黍米,又称糯秫、糯粟、糜子米等,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被列为五谷之一。一般来说,黍米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黏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有白、黄、红诸色。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当地民间百姓黍米制成面粉,再制成油炸糕,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男婚女嫁,都要用"油炸糕"来款待亲友和客人。
--- 传统小吃"驴打滚"就是用黍米中的黄米制成的。黍米还是酿造黄酒的最好原材料。黍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粳米1倍,蛋白质中有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等种类。黍米中还含有粗纤维、灰分、黍素等。
选购方法:
--- 选购黍米时,可抓一把黍米两手轻磨,手上沾有糠面的为新黍米,若无糠面且有黄色沾在手上的,即为掺假黍米。黍米宜储存于低温、干燥、避光处。
--------组合集--------
茶酒单:
--- 七碗生风、一杯忘世,非饮用流清不可。作《 茶酒单 》
【 茶 】
原文:
--- 欲治好茶,先藏好水。水球中冷、惠泉。人家中何能置驿而办?然天泉水、雪水力能藏之。水新则味辣,陈则味甘。尝尽天下之茶。以武夷山顶所生,冲开白色者为第一。然入贡尚不能多,况民间乎?其次,莫如龙井。清明前者,号【 莲心 】,太觉味淡,以多用为妙;雨前最好,一旗一枪,绿如碧玉。收法须用小纸包,每包四两,放石灰坛中,过十日则换石灰,上用纸盖扎住,否则气出而色味全变矣。烹时用武火,用穿心罐,一滚便泡,滚久则水味变美矣。停滚再泡,则叶浮矣。一泡便饮,用盖掩之则味变又变矣。此中消息,间不容发也。山西裴中丞尝谓人曰:【 余昨日过随园,才吃一杯好茶。 】呜呼!公山人也,能为此言。而我见士大夫生长杭州,一入官场便吃熬茶,其苦入药,其色如血。此不过肠肥脑满之人吃槟榔法也。俗矣!除吾乡龙井外,余以为可饮者,胪( lú )列于后。
--- 想泡杯好茶,必须先收藏上等的好水。水最好是用中冷、惠泉的水。但是一般的家庭怎么可能专设驿站来运送这种水呢?然而天然的泉水、雪水,却可以尽量的收藏一些。新汲取的水味道有些辣,储存久一点的水则味道十分甘甜。我尝遍天下的茶,以武夷山顶所生产的,泡开之后颜色呈白色的茶叶为第一好茶。然而这种茶每年进贡到朝廷尚且数量不够,何况是在民间,那岂不是就更难喝到了?其次,再也没有其他的茶比得过龙井了。清明节之前采摘的茶叶叫“ 莲心 ”,这种茶的茶味道太淡,必须多放一些茶叶才好;以下雨之前采摘的茶叶最佳,一芽一叶,绿的就像碧玉一般。收藏的方法是用小纸包好,每包刚刚后四两,放进石灰缸里,每隔十天换一次石灰,缸要用纸张盖好、扎紧,否则就会让气味散失掉,那么茶色就会变。烹煮茶叶时要用大火,并且用穿心罐来泡,水一滚开就马上泡,水沸久了味道就变了。如果是在水还没有滚开时就泡,茶叶会浮在水面上。茶一泡好就马上喝,若是用盖子紧盖杯子,那么茶的味道也会变。这些都是关键,不可以有丝毫差错。山西裴中丞曾经对别人说:“ 我昨日拜访随园时,这才喝上一杯真正的好茶 ”。唉!裴中丞是山西人,都能说出这种话。我却发现生长在杭州的士大夫,一入官场便开始喝熬煮许久的茶,茶的味道苦得像药似的,茶的颜色则红得像血一般。这就和那些脑满肠肥的人吃槟榔的做法一样。俗气啊!
注释:
【 中丞 】:中丞是明清时期对巡抚的尊称,巡抚掌管一省的军政、民政,也被称为抚台、抚军,一般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
【 龙井 】:龙井茶 是中国传统名茶,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萧山、富阳)、越州龙井(绍兴地区:包括新昌县(大佛龙井)、嵊州市(越乡龙井))四种,除了杭州市西湖区所管辖的范围(龙井村梅家坞至龙坞转塘 十三个生产大队)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产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浙江龙井又以越州龙井为胜。
--- 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辟为茶室。
【 胪列于后 】:lú , 胪列,汉语词语,意思是罗列;列举。犹陈列。
---------------------
【 武夷茶 】
原文:
--- 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游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 yuán ),每斛( hú )无一两。上口不忍遽( jù )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 jǔ jué )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令人释躁( zào )平矜( jīn ),恰情悦性。始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 tiǎn )且可以㵸( 多音字)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 我向来不喜欢喝武夷茶,我嫌它喝起来又浓又苦像在喝药似的。但是在丙午年(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的秋天,我到武夷山游玩,来到曼亭峰、天游寺等地。僧人和道士争相以武夷茶来款待我。他们使用的杯子小的像胡桃一样,茶壶小的像香橼果,每一杯的容量都还不到一两。上口之后我都不忍心立刻咽下去,而是先闻一闻茶香,再品一品茶味,慢慢地品尝体会茶的味道。果然茶的味道清香扑鼻,舌尖上还留着甘甜的滋味,一杯下肚之后,再喝一两杯,令人心旷神怡,性情立刻平稳下来不在烦躁。这时才开始发现龙井茶虽然清新但茶味太过淡薄。阳羡茶虽然好喝,但茶的韵味还是稍稍逊色。就像是玉与水晶两者互相比较那般,是品格不同的缘故。因此,武夷茶享有天下盛名,实在当之无愧。而且武夷茶可以冲泡三次,味道依旧浓郁,茶香并未散掉。
注释:
【 斛 】:hú,1. 旧量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2. (Hú)姓。
【 遽 】:jù ,1. 匆忙;急 匆~。急~。2. 立即;赶快 情况不明,不能~下定论。3. 惊慌 惶~。4. 姓。
【 咀嚼 】:jǔ jué,(动)①用牙细嚼食物。②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耐人~。 【 矜 】: jīn ],多音字。
【 忝 】:tiǎn ,谦辞,表示辱没他人,自己有愧 ~列门墙(愧在师门)。~在相知之列。
【 㵸 】:yào,yuè,多音字没有查到明确的意思!
【 香橼果 】:yuán, 香橼果可以吃。
--- 在云南西南部白族,彝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人家的庭院里以香橼树做为绿化树种,当香橼果实成熟后采摘下来经过简单加工用糖煮制成香橼蜜饯,装入陶罐密封之后可以保存一两年的时间,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宴客时招待客人的一道精美甜点。
--- 香橼果果肉无色,近于透明或淡乳黄色,爽脆,味酸或略甜,有香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香橼果 yuán
【 龙井 】:龙井茶 是中国传统名茶,著名绿茶之一。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村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即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
--- 龙井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的龙井茶村。龙井茶因其产地不同,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萧山、富阳)、越州龙井(绍兴地区:包括新昌县(大佛龙井)、嵊州市(越乡龙井))四种,除了杭州市西湖区所管辖的范围(龙井村梅家坞至龙坞转塘 十三个生产大队)的茶叶叫作西湖龙井外,其它产地产的俗称为浙江龙井茶。浙江龙井又以越州龙井为胜。
--- 西湖龙井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盛赞龙井茶,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得名于龙井。龙井位于西湖之西翁家山的西北麓,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
--- 龙井原名龙泓,是一个圆形的泉池,大旱不涸,古人以为此泉与海相通,其中有龙,因称龙井,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离龙井500米左右的落晖坞有龙井寺,俗称老龙井,创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北宋时改名寿圣院。南宋时又改称广福院、延恩衍庆寺。明正统三年(1438年)才迁移至井畔,现寺已废,辟为茶室。
【 武夷茶 】:武夷茶的产地是武夷山,因此它又称为武夷岩茶,它是乌龙茶的一种,也是红茶的一种。武夷茶是茶类的总称,它下面又有很多的品种,其中比较知名的就是武夷山大红袍,武夷铁罗汉,百鸡冠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名的红茶。
《 冻顶乌龙茶 》
--- 冻顶乌龙茶是台湾省最著名的茶品。“ 冻顶 ” 为地名,一种说法是指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 麒麟潭 ”边的“ 冻顶山 ”;另一种说法是指台湾省南投县鹿谷乡“ 彰雅村 ”的“ 冻顶巷 ”。而“ 冻顶山 ”在清光绪20年《 云林县采访册 》中,写成“ dōng → 岽顶山 ”,源自客家话“ 岽顶 ”而得名。 --- 相传1855年( 清朝咸丰年间 ),鹿谷乡的林凤池赴福建应试,高中了举人,衣锦还乡时,从武夷山带回36株青心乌龙茶苗,其中12株由“ 林三显 ”种在麒麟潭边的冻顶山。最早由冻顶山一带的茶农装瓮贩售,因此有“ 冻顶瓮装乌龙茶 ”之称。但也有另一种说法是世居鹿谷乡“ 彰雅村冻顶巷 ”的苏姓家族,其先祖于康熙年间自祖国大陆移居台湾,乾隆年间已经在“ 冻顶山 ”开垦茶园。
--- 目前最有名的冻顶乌龙茶产于台湾省南投县的鹿谷乡,主要是以青心乌龙为原料制成的半干发酵茶。传统上,其发酵程度在30%左右。制茶过程中最独特的地方是在于:烘干之后,还需要再重复以布包成球状揉捻茶叶,使茶叶成半发酵、半球状,称为“ 布揉制茶 ”或“ 热团揉 ”。传统的冻顶乌龙茶带着明显的焙火味,近年亦有轻焙火制茶。此外,亦有“ 陈年碳焙茶 ”,是每年反复拿出来高温慢烘焙,所制造出的茶,甘醇后韵十足。
--- 冻顶乌龙茶有几项特色:均为手工摘取,为一心三叶或一心两叶;茶叶均成半球状,色泽呈墨绿色,边缘隐约为金黄色;冲泡之后,茶汤呈金黄偏琥珀色,带有果香或浓浓的花香,味道甘润醇厚,入喉回甘,带有明显的焙(bèi)火韵味;茶叶展开后,外观有青蛙皮般的灰白点,叶间卷曲成虾球状,叶片中间呈淡绿色,叶底边缘镶红边,称为“ 绿叶红镶边 ”或者“ 青蒂 、绿腹、红镶边 ”等。
-----------------------
【 龙井茶 】
原文:
--- 杭州山茶,处处皆清,不过以龙井为最耳。每还乡上冢( zhǒng ),见管坟人家送一杯茶,水清茶绿,富贵人所不能吃者也。
--- 杭州的山茶,每一个地方所生产的茶都很清香,只不过以龙井茶为最好。每次我回乡扫墓,看坟地的人家都会送上一杯茶,茶绿水清,是富贵人家喝不到的好茶。
--------------------
【 常州阳羡茶 】
原文:
--- 阳羡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
--- 阳羡茶的颜色呈深绿色,茶叶的形状像雀舌,也像大颗的米粒。味道比龙井茶还要浓一些。
注释:
【 阳羡茶 】:宜兴古称( 阳羡 ),其南部山区多产茶叶,是中国最享有盛名的古茶区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茶叶基地之一。焙制后的成品茶条形紧直锋妙,色翠显毫。沏泡后,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清香淡雅,滋味鲜醇,回味甘甜,沁人肺腑。
笔者小记:
繁多的各种杂事断断续续忙碌至今,似乎有些事情总是难以圆满!家人,生活,保持平衡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重视了这边,必然会疏忽另一半。尤其是当自己的家人与个人生活冲突时平衡更加困难。
这几方有一方的事情处理不好就会落得埋怨,而这是最轻的。信任一词有时感到对自己来说很是奢侈,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依然会面临质疑和指责!
头疼,自己的事情不能算事,很多事情不想一一解释,太累了。可是不解释就被质疑更累!
想不明白生活怎么会变成这样?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说的都是那么的简单,在家里做好一切,背后扶持他就是最大的支持,比出去赚那点钱,更有用;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状态是我最担忧的,这一切都令我感到不安。看似自由,实则处处受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感到疲惫。明知无所事事也不是办法,却一时之间找不到,解决之法。
或许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现在还做不到哪一步吧!
人情债,还多少似乎都没有个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