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特牲单 (四) 组合集

【 芙蓉肉 】

原文:

---    精肉一斤,切片,清酱拖过,风干一个时辰。用大虾肉四十个,猪油二两,且骰子大,将虾肉放在猪肉上。一只虾,一块肉,敲扁,将滚水煮熟撩起。热菜油半斤,将肉片放在眼铜勺内,将滚油罐熟。再用秋油半酒杯,酒一杯,鸡汤一茶杯,熬滚,浇肉片上,加粉蒸、葱、椒,糁(  )上起锅。

( 糁,shēn、sǎn、多音字,没确定具体是那个音,因此不注音。 )


---    挑选一斤瘦肉将它切片,在酱油中浸一下,然后将肉风干一个小时。再挑选四十只大虾的肉,二两猪油,先把虾肉切成骰子( tóu zi  )大小的块状,将虾肉放在猪肉上。一块肉上放一只虾,再将它敲扁,放在开水中煮熟之后捞起来。然后在锅里烧热半斤的菜油,将肉片放在铜篱里,放入滚油中炸熟。再用煮沸的半酒杯酱油、一杯酒、一茶杯鸡汤,浇在肉片上,然后将蒸粉、葱、花椒拌匀,撒在肉片上起锅。


注释:

【 清酱 】:清酱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  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御用调味品,称谓"酱油"始于宋朝。


---    清酱发展简况 清酱即酱油是从豆酱演变和发展而成的。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名称是在宋朝,林洪著《山家清供》中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记述。此外,古代酱油还有其他名称,如清酱、豆酱清、酱汁、酱料、豉油、豉汁、淋油、柚油、晒油、座油、伏油、秋油、母油、套油、双套油等。公元755年后,酱油生产技术随鉴真大师传至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


【 眼铜勺 】:没搜到,大意跟现在的漏勺一样。笊篱:↓

【 糁 】:原文注释:【洒、散落的意思。】     糁[shēn],谷类磨成的碎粒 玉米~儿。糁[sǎn],煮熟的米粒。

【 铜、篱 】: 笊(zhào)篱 ,用竹蔑、柳条、铁丝编成的杓形用具,能漏水,用来在汤里捞东西。


---------------------------------------

【 菜花头煨肉 】

原文:

---    用台心菜嫩蕊,微腌,晒干用之。


---    将台心菜的嫩蕊稍微用盐腌一下,晒干之后就可以用来烹制菜肴了。


注释:

【 台心菜 】:【只有( 苔菜 )这个答案接近】苔菜为藻类石莼科植物,有浒苔等多种浒苔的藻体,又名海青菜、海菜、苔条等。


---     一般生长在中潮带石沼中。中国沿海地区皆有分布。在植物分类学上,苔菜属于绿藻类。虽然它的植物体非常纤细,肉眼看去呈绿色细丝状,但这样的大小已经足以让人们称之为"大型藻类"了,因为它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比起那些直径只有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的单细胞藻类来说,完全算得上是"庞然大物"。


---    苔菜可以食用,是一种很受欢迎的海藻类食品。不过,食用苔菜还是人工养殖的好,野生苔菜因混有其他水草和泥沙,口感很差。


---    苔菜是沿海人民常采持食用或用作饲料的藻类,可以鲜食,也可晒干后烹食,还有人们把它切碎磨细后拌入面粉中作苔条饼,既增色又具独特的清香味。苔菜的纤维质有解毒烟碱的作用,对吸烟者有好处。苔菜含有碘,豆腐含有蛋白质和无机物,两种材料一起做料理互相补充不足的营养成分。


---    晒干的苔菜用水泡开,切成一节一节的,加入肉末和糖、醋一起炒,味道非常好。


主要价值:

---    苔菜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脂肪和维生素。在苔菜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缘管苔菜的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氨基酸评分为79;条苔菜的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氨基酸评分为80。苔菜的脂肪酸组成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苔菜的含量为分别为50.5%、12.7%和36.8%,其中包括近4%的奇数碳原子脂肪酸。因此苔菜是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营养食品的原料。


---    苔菜藻体每百克含水分20 克,蛋白质26.3 克,脂肪2.4 克,碳水化合物20 克,钙587 毫克,磷215 毫克,铁190 毫克等。


---    苔菜性味咸寒,具有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的功效。用于甲沟炎、颈淋巴结肿等。药理实验具有降胆固醇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载"清胆、消瘰疬瘿瘤、泄胀、化痰,治水土不服。"《日用本草》载"有咳嗽人不可食。"


-------------------------------

【 炒肉片 】

原文:

---    将精肉、肥各半,切成薄片,清酱拌之。入锅油炒,闻响即加酱、水、葱、瓜、冬笋、韭芽,起锅火要猛烈。


---     将肥瘦各半的猪肉切成薄片,用清酱拌匀。入油锅中爆炒,等到听见爆炒声响时,立即加入酱油、水、葱、瓜、冬笋和韭菜芽,起锅时要用猛火。


-------------------------

【 猪里肉 】

原文:

---     猪里肉,精而且嫩。人多不食。尝在扬州谢蕴山太守席上食而甘之。云以里肉切片,用纤粉团城小把入虾汤中,加香蕈、紫菜清煨,一熟便起。


---    猪里脊肉,品质优良而且肉质细嫩,但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吃。我曾经在扬州谢蕴山太守家的筵席上吃过,味道很好。据说是将里脊肉切薄片,用纤粉勾芡后在团成小把,放进虾汤中,加入香菇、紫菜清煮,肉一熟便立即起锅。


注释:

【 太守 】:太守是战国时郡守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


--------------------------------

【 荔枝肉 】

原文:

---     用肉切大骨牌片,放白水煮二三十滚撩起;熬菜油半斤,将肉放入炮透撩起,用冷水一激,肉皱撩起;放入锅中,用酒半斤清酱一小杯,水半斤,煮烂。


---    把肉切成骨牌大小的薄片,放进白水中煮二三十滚,捞出来;将菜油半斤倒入锅中加热,再将肉片放入油锅中炸透,捞起来,再用冷水浇凉,让肉皱起之后,再捞出来;最后将肉放在锅内,加半斤酒,一小杯酱油,半斤水,把肉煮烂即可。


注释:

【 炮 】:【多音字】炮[páo] ,炮[pào],炮[bāo]

1. 炮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如用这种方法炮制的姜叫炮姜。

2. 烧;烤(食物)。


--------------------------------

【 闽菜 】

---      荔枝肉是福州家喻户晓的传统名菜,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闽菜以福州菜为基础,是八大菜系中较为低调的一系,由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古越族文化融合而成。闽菜有三大特色,一是擅长用红糟来调味,二是擅长炖汤品,三是擅长使用糖醋来调味。


---    最经典的闽菜除了招牌菜“ 佛跳墙 ”和“ 沙县小吃 ”之外,还有七星鱼丸、红糟鱼排、荔枝肉等著名的菜色。


---    这道荔枝肉在入锅油炸之前,要先在肉上割几道口子,使炸出来的酥肉不仅外形想荔枝一样,其酸甜的口感亦与荔枝有一些相似之处,味道极好。


注释:

【 闽菜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的菜系。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后来发展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闽菜以口味清鲜、和醇、荤香、多汤为主,擅红糟、糖醋调味。


【 古越族 】:古越族,是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等,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没有形成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历史渊源:

---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当今的江苏南部(苏南)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非民族概念,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    "越"即"粤",古代"粤"与"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人群的泛称。《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一带,含湖南江西局部)、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他们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    基因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    近些年有学者认为百越人是夏王朝的建立者。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语言学者金钟就认为,中国历史上夏朝是某支越人北上所建立的王朝,而濮人也是某支百越人于远古沿西南迁徙而成。比较早提出这种看法的学者是董楚平,他在《吴越文化志》这本中,列举了十多条证据,论证是百越部族北上所建立的王朝。 周太王之子仲雍与兄泰伯来到今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王国,断发文身,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 红糟 】:红糟产于福建省。在红曲酒制造的最后阶段,将发酵完成的衍生物,经过筛滤出酒后剩下的渣滓就是酒糟(即红糟),经人们"废物利用"做成食品添加物。红糟一直是中国江南人士调制红糟肉、红糟鳗、红糟鸡、苏式酱鸭、红糟蛋及红糟泡菜等食品的原料,含酒量在20%左右,质量以隔年陈糟,色泽鲜红,具有浓郁的酒香味为佳。它具有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降血糖及防癌等特殊功能,更有难能可贵的天然红色素,是珍贵的美味健康天然食品


生产制作

---    用10公斤糯米,500g之红曲米及 120g酒饼, 100g白糖。 先将红曲米(最好打成红曲米粉)和50g白糖泡在一碗凉开水中,酒饼弄碎和50g白糖泡在另一碗凉开水中,泡两小时,活化红曲菌和酒饼菌。 糯米蒸熟,湿度适中,以泡好的红曲米水,酒饼水,拌入糯米饭。照片所示是在21度室温下发酵的红糟。在避光处发酵,需时约一个月,酿成时以 麻布榨出红曲米酒(Red Yeast Rice Wine)。 红曲米酒可饮用或用于烹饪,剩下之红渣即为红糟。

---    酿制中,一定要注意避光,否则,红糟的颜色会变淡,会变成褐色。

---    这只算是初步酿好,因为要想得到超级醇香的口味,得在避光处酿上它2年了。

---    红曲菌在15度以下及50度以上不会生长,15度~20度及45度~50度为抑制性生长,25度~40度为适当生长温度,35度~37度时生长最快速,35度~40度色素最多。

食用指南

---    中华料理中闽菜系用红糟做调味料。 由于红糟可以防腐癖腥及提升香味,在中华料理中有很多菜式都用上了红曲,其中以糟炒香螺片跟醉糟鸡最有名,其他还包括红曲桂圆茶、红曲炒饭、曲香豆腐、红曲烧肉、红曲麻油鸡、炒红曲肉、红曲黄鱼、红曲卤肉等。

---    红糟菜有多种烹调方法,有炝糟、爆糟、拉糟、醉糟等多种形式。


主要效用:

---    《 本草纲目 》中记载红曲具有活血的功效,元朝钦膳正要认为,红糟红曲可以健脾、益气、温中,台湾民间还流传说红曲可以用来改善小孩和老人及轻微气喘。另外根据日本的研究报告,红曲具有降低血脂肪、血糖,并可强化肝脏功能,增进免疫力,对降低胆固醇,避免高血压很有帮助,已被台湾卫生署列为健康食品。


-----------------------------

【 八宝肉 】

原文:

---   用肉一斤,精、肥各半,白煮一二十滚,切柳叶片。小淡菜二两,鹰爪二两,香蕈一两,花海蜇二两,胡桃肉四个去皮,笋片四两,好火腿二两,麻油一两。将肉入锅,秋油、酒煨至五分熟,再加余物,海蜇下在最后。


---   肥瘦各半的猪肉一斤,先用白水煮一二十滚,捞出之后把肉切成柳叶片的形状。在准备二两小淡菜,二两鹰爪嫩茶、一两香菇、二两海蜇头、四个去皮的核桃仁、四两笋片、二两上等火腿和一两麻油。将肉放回锅里,加入酱油和酒煨至五分熟,再将上述配料加入肉中,最后放入海蜇头。


注释:

【 淡菜 】:贻贝亦称海虹,煮熟后加工成干品——淡菜,是一种双壳类软体动物,壳黑褐色,生活在海滨岩石上。分布于中国黄海、渤海及东海沿岸。贻贝壳呈楔形,前端尖细,后端宽广而圆。一般壳长6~8厘米,壳长小于壳高的2倍。壳薄。壳顶近壳的最前端。两壳相等,左右对称,壳面紫黑色,具有光泽,生长纹细密而明显,自顶部起呈环形生长。


【 鹰爪 】:指嫩茶,因为形状像鹰爪,因此将嫩茶称之为鹰爪。【网络上没有搜到具体是什么物品!】

【 香蕈 】:xiāng xùn ,  香菇的别名。

【 胡桃肉 】:胡桃肉,核桃仁。本品为胡桃的种仁。于白露前后果实成熟时采收,将果实外皮沤烂,击开核壳,取其核仁,晒干。本品易返油、虫蛀, 须藏于冷室内。生于较湿润的肥沃土壤中,多栽培于平地或丘陵地带。

【 麻油 】:麻油是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L.的成熟种子榨取的脂肪油。

---    麻油也叫芝麻油,俗称香油,是以芝麻为原料加工制取的食用植物油,属半干性油,是消费者喜爱的调味品。

营养价值

---    麻油中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占85%~90%,油酸和亚油酸基本上各占50%,其特点是稳定性强,而且易保存,这是因为麻油中含有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芝麻酸的缘故。麻油中还含有蛋白质、芝麻素、维生素E、卵磷脂、蔗糖、钙、磷、铁等矿物质,是一种营养极为丰富的食用油。


【 花海蜇 】:即海蜇头。


【 以茶入菜 】

---    宋代人顾文荐所写的《 负喧杂录 》中记载:“ 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直纤锐故号芽茶。 ”最好的嫩茶又称雀舌或鹰爪。


---    以前的人喜欢在烹饪猪肉时加入嫩茶,用来增加肉质的清香,现在人们还依然保有这样的喜好,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  龙井虾仁  ”了。用茶来烹饪食物还是有讲究的,例如,用龙井茶做菜味道鲜美;用红茶来调味香醇可口;用乌龙茶炖汤别具风味,平时我们喜欢吃的茶叶蛋,也是以茶入菜,芳香扑鼻。


-----------------------------------------------


生活习性【古越族】

特色住房:以下内容来自网络搜索

---    居住形式与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中国古代塞北游牧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    原始的"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遗迹或模型,在南方古代"百越"部落分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或在汉代墓葬中均有所发现。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面积长条形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址,这大概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干栏"房。在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的钱山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云南的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见有这种干栏式住居习俗。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制干栏式房子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曾流行干栏式住居习俗的一个重要佐证。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大型木构建筑群,说明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和住居习俗尚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在广东高要茅岗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有"干栏"房遗迹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墓中, 发现有"干栏式"陶屋模型。


---    由上述可见南方古越人地区"干栏式"房屋发展的一斑 。直至当今,中国南方壮族毛南族水族仍然居住传统的"干栏式"住房,可见其生命力所在 。"干栏式"房屋是后世楼房建筑的先驱,在建筑史上有重大影响,无疑这是南方古越部落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贡献。


农业渔猎

---    远古时代古越人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锛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


龙舟竞渡

---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历史贡献

---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到,以古越人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


稻作

---   在饮食方面,古越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古越人地区,无疑也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野生稻成为古越族先民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从事采集经济的重要来源,进而发展为刀耕火种和锄耕的稻作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和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   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虬庄、昆山少卿山、溧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粤北曲江"石峡文化"遗址中下层,发现有大量石斧、石锛石铲等农耕工具和稻谷遗存, 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进入较发达的锄耕稻作农业阶段。在广东佛山、博罗等地汉代遗址或墓葬中,出土不少"井田"式水田模型及耕牛模型,表明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华南古越人地区的稻作文化,一直向先进的犁耕农业发展。


衣着

---    在衣着方面,古越人在很长时期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使用者。


居住

---    在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越部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饲养家畜

---    越部落从事农业要靠月亮历,因此十分重视时令。与其他民族相比,越部落的耕种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深耕水平。不仅在种植方面取得很高的效益,越族还擅长家禽家畜养殖。但以前规模较小,以家庭经济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逐渐成为主要行业,且规模不断扩大。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主要行业为粮食和食品加工、纺织制衣、制陶、编织、打铁等。


 陶器

---    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人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时期,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    陶器的发明与发展,是农业民族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适应了农作物熟食和农业民族的定居生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如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而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特色的是几何印纹陶,其兴盛时间约距今3500-2200年间,即商周至汉初,陶器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达五、六十种之多。经解放前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几何印纹陶与双肩石斧和有段石锛共存,分布范围自长江下游至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正与古越人及其先人的活动地区相吻合,可以说几何印纹陶正是古越部落及其先人创造的文化。


百越先民历史

泰伯奔吴

---    陕西岐山周人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还是蛮荒之地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一带,建立勾吴(即句吴)王国。泰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


---    按照《吴越春秋》、《吴地记》及无锡地方史志的记载,泰伯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凿沟渠、兴筑城池、教百姓农耕技术,促使吴地生产有一次飞跃性发展。周人是农耕技术一流的部族,他们的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任命他为"农师"。相传泰伯在梅村一带"复制"周原创业经验,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穿浍渎以备旱涝",就是开挖沟渠、陂塘,以灌溉、排涝。泰伯还改进农耕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令当地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促进当地经济空前发展,泰伯遂营造城池、房屋,提升吴地文明形态。据《吴地记》所载,为了防止外患,泰伯带人修筑城池,"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梅村因此有"江南第一古都"之称。"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秦统一东南沿海

---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发动南征的战争,集七国力量发兵五十多万,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向东进发,攻取东瓯闽越(浙江、福建);中间2路攻取南越(广东),其一经今南昌,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其余2路入广西,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

---   秦军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在秦统一岭南的战争中,第一阶段就很快打下广东地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力。而在广西则打了六年之久,并且是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 。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岭南,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郡治番禺。

---    秦朝为了巩固对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    先秦百越地区位于赤县神州中的扬州,即于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雒越在分野中都归属于九州中的扬州。东汉未年一度将岭南的越地改置荆州,到了晋朝重新将岭南的改属于汉地九州中的扬州,此后百越地区长期置于扬州州域。


族群后裔

---    中国古代中原政权更迭导致中原人不断南迁,一部分百越族和南迁中原人融合。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部落衍化为今天广西地区的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的壮侗语族少数民族 ,南越部落衍化为今天广东地区的壮、瑶、黎族和疍家等少数民族 。另有报告显示台湾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区的百越族。

---    据国际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古代黄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达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里繁衍,此后再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    据发表在英国《生物医学中心进化生物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侗傣民族(壮侗语族民族)  。整个澳泰族群发源于大约三万年前的百越沿海一带。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南粤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而在大约一万年前,南岛诸族群的祖先离开北部湾的南粤沿岸,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大约3000年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群开始向太平洋印度洋的深处探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