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琴 孙建龙 语文建设杂志 2023-03-16 16:08 发表于北京
(本文约4746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摘 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如何用好教材资源,对接并落实好新课标理念?本文尝试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组织、学习评价设计三个方面,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从实践层面阐释新课标对现代诗教学设计的规约与指引。
【关键词】新课标;现代诗教学;规约与指引
现代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现代诗,现代诗的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大家总结了一些现代诗教学的经验,但是现代诗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抓住语文要素进行教学,针对性强,但学习目标相对窄化、单一,未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用学程的视野去思考目标的制定。第二,从教学设计和学习过程来看,教学活动的设计未能体现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理念和特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设计不够,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深度学习还未真正实现。第三,“教—学—评”一体化,尤其是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出发的基于大概念、大任务的评价设计还未得到体现,更多的是围绕知识和能力要素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评价等进行了修订,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设计、内容组织和学习评价等形成了新的规约与指引。本文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聚焦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从目标、内容、评价三个方面,讨论如何依据新课标的规约与指引,用好教材,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目标的规约与指引:聚焦审美创造,设计发展序列
新课标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确定了“总目标”,进而分解为“学段要求”。“从上位到下位,环环相扣,相互影响和制约。上位概念规定和指引着下位概念,是对下位概念的总括;下位概念支撑和丰富着上位概念,是对上位概念的具体化。”[1]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应受课程目标中具体内容的规约与指引。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现代诗为基本学习内容。从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应侧重“审美创造”,使学生“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2]从“总目标”的角度看,第5条“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第8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第9条“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3],都是基于“审美创造”提出的具体目标。从学段要求看,第二学段进一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方面提出了与“审美创造”相关的各项具体要求,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对新课标课程目标体系的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应聚焦为: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诗的品读鉴赏、仿写创作、朗读交流,初步掌握现代诗的特点,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又该如何将其具体化、层级化、序列化呢?受美国学者埃里克森、兰宁“KUD”目标模式[4]的启发,我们尝试在新课标课程目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具体学习内容,将学习目标确定为三个层级:基础性目标、理解性目标和迁移性目标。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我们将其具体化,设计了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KUD目标模型(见表1)。
本单元共设计了12个目标,其核心指向三个迁移性目标,基础性目标和理解性目标为达成迁移性目标服务。这样,教师在教学之前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指向“审美创造”目标达成的路线图。这一目标模型也为学生在不同的学程应达到何目标提供了参考,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达标情况,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二、内容的规约与指引:以任务群组织,聚焦而有结构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可将本单元置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就本学习任务群第二学段“学习内容”的规定性来讲,本单元内容体现的是“阅读描绘大自然、表现人类美好情感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5]以及“阅读富有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富有童趣的语言与形象,感受纯真美好的童心,学习用口头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创编儿童诗和有趣的故事,发展想象力”[6]。对于这部分课程内容,新课标中“教学提示”指出,“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围绕多样的学习主题创设阅读情境……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生长”[7]。依据新课标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规约与指引,设计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教学过程,以达成审美鉴赏与仿创诗歌的教学目标。
探究现代诗的特点与情感表达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而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向。那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如何基于大的情境和任务,既体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又聚焦“审美鉴赏与仿创诗歌”教学目标的达成呢?我们将单元大概念确定为“诗人要有‘第三只眼睛’”,引导学生发现现代诗的语言特点及其与情感抒发的联系,进而发展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单元大情境以海报的形式呈现:你期待已久的校园诗歌节要来啦!诗歌节的主题是“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两只眼睛,它们能看见高山,看见大海,看见蓝天,看见田野,但是诗人却拥有“第三只眼睛”,他们的“第三眼睛”在哪里呢?他们看到了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开启探秘之旅吧!
“寻找诗人的‘第三只眼睛’”是单元大任务,我们将大任务分解为三个逐渐深入、逐层推进的子任务。
任务一:探究准备。本任务包括两项学习活动。
活动1:对比,体会诗歌之美。
(1)说说我喜爱的诗人。呈现语文园地“识字加油站”中的诗人和增补的现代诗人,让学生读一读他们的名字,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诗人,引出要对比的现代诗和古诗。
(2)古今诗歌对对碰。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诗歌,初步体会诗歌的特点。
活动2:创境,寻找“第三只眼睛”之美。引出“寻找诗人的‘第三只眼睛’”的探究任务。
任务二:“互文”学诗。本任务包括三项学习活动,每项活动各有侧重,活动形成前后关联、支撑、递进的关系。
活动1:朗读,体味诗歌的韵律、节奏感,主要学习《短诗三首》。
(1)关注“啊”的音变和韵脚,把诗歌读准确。
(2)理解诗歌大意,把诗歌读流利。
(3)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把握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体现的感情。
(4)梳理总结朗读诗歌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朗读补充材料《繁星》(七五)、《繁星》(一一三)。
活动2:想象,体悟情景交融之美,主要学习《绿》。
(1)运用从《短诗三首》中学到的方法,朗读《绿》并分享、评价。
(2)重点交流想象画面并读出感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第一,切分画面,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第二,反思画面:哪些画面是诗人的“第三只眼睛”观察所得?第三,感受画面,整合画面,体悟诗歌想表达的情感;第四,联系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再朗读,发现文字背后诗人的情感;第五,对比画面,与宗璞《西湖漫笔》中写绿的一段文字进行对比阅读,感受散文、诗歌的特点。
(3)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品鉴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描写颜色的三个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4)迁移运用本课所学方法,想象《短诗三首》中体现的情景交融之美,体悟画面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活动3:仿创,体会立象尽意之美,主要学习《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
(1)运用从《短诗三首》中学到的朗读方法,朗读《白桦》,展示评价。
(2)运用从《绿》中学到的方法,朗读《白桦》,想象画面,体悟情感,分享评价。
(3)体会《白桦》托物言志的写法。尝试运用这种写法,写一种植物。分享诗作,反思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事物的诗句,总结方法策略。
(4)自学《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5)尝试运用从《白桦》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雨后天晴的景象。诗作分享,反思是否用了“第三只眼睛”观察事物。
(6)阅读《短诗三首》和《繁星》(六九),实践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事物,尝试以诗歌某一小节中的某种感受创作一首诗。交流分享,互相评价修改。
任务三:成果发布。本任务包括两项学习活动。
活动1:合编,体验诗集创造之美。这是一项长线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包括收集诗歌、整理诗歌、合编诗集、诗集评比等任务。学习活动既有语文学科的活动,也涉及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是一个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
活动2:朗诵,体验诗歌音韵之美。这项学习活动包括朗诵标准的制定,主持人、导演等工作的分配,邀请函的制作,主持词的撰写,朗诵会流程的安排等。这些活动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述三个任务,前后关联,层层推进,从阅读鉴赏中发现“诗人的‘第三只眼睛’”,到仿创实践中“试试我的‘第三只眼睛’”,读写互促,促进学生对“诗人要有‘第三只眼睛’”的理解,以及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升。
三、评价的规约与指引:落实素养导向,设计评价工具
如何判断教学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新课标设计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在“课程实施”的“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评价要求。这是本单元学习评价设计的基本依据。
“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8],其中过程性评价部分又列出了“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作业评价建议”和“阶段性评价建议”。这三个部分,再加上终结性评价,使“教—学—评”一体化的线索更加明晰,过程性的学习活动与评价融为一体。同时,我们要认识到“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9],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追求素养立意,并渗透在各个时空的评价细目中。“课堂互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10]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评价过程和评价工具。
基于上述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评价应主要收集诗歌阅读鉴赏、诗歌创意表达、诗歌收集整理和诗歌朗诵等评价数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目标的核心指向、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核心任务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能基于自己的情感仿写或创编诗歌,并在此基础上合作编写一本诗集”“能成功举办诗歌朗诵会”是本单元的迁移性目标,也是本单元教学指向的核心任务和大概念的可见成果,集中体现了学完这一单元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应的学习评价表(见表2、表3)。
这两个评价表集中考察的是单元大任务的完成情况,体现的是素养立意,并落实到评价细则中。新课标学业质量标准为评价细则的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标靶”,教师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评价工具,以更好地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 新方案·新课标·新征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3~17.
[2][3][5][6][7][8][9][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7,26~27,27,28,46,37,48.
[4]林恩·埃里克森,洛伊斯·兰宁.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M]. 鲁效孔,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16.
(胡琴: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孙建龙: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2月(下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时玲玲)
END
2023-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