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号,在晋城市知行院,我参加了晋城市心理协会五组第三次同辈督导活动,这次是邵俊梅老师呈报案例。我到时,大家已准时开始。心理是又欣喜又有些内疚,欣喜的是第五组的稳定,内疚的是,说好的珍惜感,去哪了。我的整体感觉,这个个案挺难的,邵老师非常专业。
她的专业体现在,对精神分析动力性治疗透彻的应用。比如,为来访者提供稳定性空间,运用自由联想、隐喻等技术,对来访者看到什么,呈现什么,这是大的脉络。在27次的访谈中,更多的是支持性疗法。目前更多的是谈论来访者的现实关系,对于以后要谈的咨访关系,可以试探的谈。她一直贴着来访者的感觉走,允许有停滞,有前进,有后退。这种感觉,不知我们的来访者能不能收到,这都是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讨论的。各位里圈老师,也都就个案的情况,发表了专业性的意见。比如,郭丽娟老师谈到,个案也隔离了一部分对咨询师的感情,咨询师也不太想面对和个案的感情,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适当面质咨询动机;马红艳老师谈到,咨询师无法接近的部分,个案的攻击性没有施展的空间,受损的关系中,只是多了些理论、陪伴,核心关系有不确定性,在以后的咨询中,可以寻找内在积极的部分,寻找自体完整的部分;杨莉老师站在个案的角度,细致描述了个案的状态,呈现了咨询师的部分状态,建议提升来访者的现实功能。我的感受是,来访者在咨询师这里有了适当的陪伴,她的现实功能会自动提升,不太需要刻意提及,除非来访者自己提出。申红霞老师,也和杨莉老师有同样的感受,他们有些担心,对个案在咨询师营造的温暖的场里,待久了,会不会一直待着,不敢面对现实,所以申老师建议主动碰触她的情绪,碰触她的恐惧、愤怒。我倒没有此担心,我始终相信,来访者会有勇气和力量面对现实生活。
以上的内容都是我在翻笔记本时写下的,但脑子里始终回想的是外圈老师讲的朋友的一个例子,咨询师的一句话,你八年的暗恋让你有了很多痛苦,也躲过了现实的更多伤害。在外圈讨论时,我仿佛很用力的一直支持寻找个案更多积极因素,这种大的视角是看到了,但具体怎么操作,话怎么说,都敌不过这一句准确的表达。一个小的点,就能推动系统动力的改变,这是我在中德班学到的,是今天看到的。
这个团队很开放,很坦诚,也会有碰撞,有冲突,一直走,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