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恰好火箭君被人问到,是否要购买一款Mac电脑作为主力设备。
回答这个问题时,火箭君注意到,这些年 Mac电脑逐渐开始流行,除了 iPhone 的逐渐普及 有正向加成以外,Mac电脑本身的优雅设计,赏心悦目的软件界面以及省心省力的 macOS 系统,都让很多小伙伴对她一见倾心。
即使Mac电脑相当相当的昂贵,市场上仍旧不乏剁手买家。在影音制作/传媒文化/图文设计 等领域,甚至存在Mac电脑作为「业界标配」的传统。
今天,火箭君想说的是,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也可以成为一个「Mac型」职场人士,除了受人欢迎外,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同类工作中较高的薪水回报(或者称之为「高溢价」),就像 Mac电脑总比同性能PC要高出一大截价格。前提是,如果我们觉得这一切值得的话。
为什么 Mac 比 同性能 PC 贵?
要想获得「高溢价」,首先我们要想象为什么 Mac 比 同性能PC贵。
粗一看,这一点不合理,同样性能的电脑里,可能大多数PC比Mac要便宜一半。而且我们假设理性的买家心里也很清楚,Mac还有几个劣势:
* Mac的游戏性能 和同价位PC比,简直差到无法比
* 以微软Office为代表的许多办公软件在PC上更有优势
* PC上有更多专业领域的软件,即使像Photoshop之类 Mac 主力软件,也有完整的PC版
* PC上免费的 应用/工具/独立作品选择(我们不谈盗版)会更多,Mac应用市场里则大多要另外付钱
即使如此,仍旧有人会选择购买 Mac,火箭君不觉得这是一句「为了装X」可以解释的。因为市场不说谎,有人愿意付钱,说明有需求。
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明明业务能力和我相当,甚至不如我的人,姿色虽然好一点,谈吐虽然优雅一点,但工资是我2~3倍,不知道大家怎么想?至少火箭君一定不会说,这个人靠「装X」发家,火箭君会首先想为什么会有市场愿意付这个「高溢价」?「高溢价」背后是不是有人提供了一些「潜规则」我们不了解的价值?反之,如果我们一直纠结于「裙带关系」「狗屎运」「阴谋论」的解释,恐怕我们永远无法成长,因为这些解释都恰好回避了「我如何变得高溢价」这个核心问题。
回到Mac上,火箭君觉得 Mac 比 PC贵,恰恰是因为 Mac 提供了「性能」以外的「附加值」。要提供这些「附加值」,Mac几乎完美的做到了:
(1)目标人群的「吻合性」
(2)让人省力的「一致性」
(3)也许阴暗的「封闭性」
而这些要点,对于我们的职场发展也颇有启发。
目标人群的「吻合性」
首先,职场人一定要明白,我们不用也不应该讨好每个人!
苹果电脑实际上是一个小众市场,但不妨碍人家赚钱。苹果电脑只是找到了那个对「简洁」对「不折腾」对「美感」有要求的人群;这个人群注定不会是大多数人。
无数职场小白浪费几年甚至十几年都未必明白「Say No」的重要性。例如:所有人的 request 都会一一满足,在所有人面前都是「好好先生」(就像一台什么都能干的PC,可以上网,玩游戏,可以跑软件,可以打字。可以看电影……)。然而,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搞定所有人的需求,有些需求甚至是无理的,越权的,或者白蹭的,对待提出这些要求的人群,我们一定要尽早知道「非目标人群」不值得我们投入精力。
那么谁是我们的「目标人群」?这是暗示是要给老板拍马屁?
很遗憾的是,不少工作中,所谓的「老板」/「上司」/「主管」都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很多时候「老板」只是一个监督我们为「目标人群」创造价值的角色。
如果我们是设计手机的专业人士,手机用户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如果我们是造大楼的工人,楼里的住户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如果我们是客服人员,接待的客户才是我们的「目标人群」。
换句话说,我们如果能在一个专业领域里足够出色,能够打动「目标人群」,就没有必要去整天琢磨怎么「拍马屁」这回事情了。
肯定有人要问,我的工作只有我老板看得见,我的「目标人群」又看不见,那怎么办? 就像吃肉的人也不关心是谁养猪的一样,我的「好」谁来评价,谁能记住?怎样让「目标人群」离不开我?
那么看看 Mac 的下面两点。
让人省力的「一致性」
我们知道,Mac也不是发布以来就卖得好的,事实上前期的业绩很差。
Mac 能够流行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创造了一种统一的「模式」。这个模式下,Mac 让用户相信,只要采用了「苹果」的设备和系统,就能享受到连贯而又一致的服务。
我们买iPhone时,几乎不会怀疑 Mac电脑 和 苹果iPhone会有兼容问题,相反我们不用看也知道iPhone 可以快速匹配 Mac,甚至还会惊喜的发现有文件传输 Airdrop 等加成。
我们打开一个Mac应用时(特指从 Mac App Store 下载,事实上默认也只能从这里下载),不用担心有无病毒,也不用担心会不会操作,因为几乎从操作模式到安全性能,甚至界面UI审美风格 几乎都是连贯一致的。
就像我们无论到哪个国家,星爸爸会给我们提供几乎一样品质水平的服务和饮料。所以星爸爸有「高溢价」,它让人放心,省去了挑选的力气,苹果也是一样,更进一步,大多数的高端产品都是这样的套路。
这意味着,我们职场人也是一样,偶尔一次「活好」也许不难,难的是一直能「出活」。如前文所说,这种「一致性」会给目标人群带来极高的附加价值,虽然「目标人群」看不见,但是不妨碍我们创造价值,任何一个聪明的「老板」都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如果当前的老板真的视而不见,那么很快业界就会有更有眼力的企业或老板来做选择,这就是自然规律。
「一致性」除了本身就有极高的价值,「一致性」也是一个最好的品牌。能让人过目不忘的靠谱职场人,就是每一件事情都按照统一的高水准完成。这样「老板」会放心交付更多工作,而只有这样我们自身才能为「目标人群」创造更多价值,从而更好证明自己的「一致性」,随着时间积累最终会让人产生印象,留下业界口碑,甚至成就个人品牌。泰格·伍兹(那个出轨的顶级高尔夫球选手)和大多数业余爱好者的区别是,他几乎每次可以打出 -N杆 来,一般玩家运气好才能追个Par。 所以体育明星里,泰格·伍兹 一直有很高的溢价(直到他因为私生活问题引发……)
一次 birdie 也许不难,难的是每次 birdie/eagle
但是,这种道理 知易行难,目前不少小伙伴期望通过「知识付费」走捷径,这种要长期保持「一致性」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套路,肯定不讨人喜欢。另外,还有比较险恶的外部因素(火箭君尤其指办公室Po.litics),这些因素阻止甚至扭曲我们实现「一致性」,怎么办?
那么 Mac 下面的一条套路配合着看看呢?
也许阴暗的「封闭性」
Mac的真正杀手锏在于,它是封闭的Mac,想要得到Mac体验,只有Mac电脑可以。不像PC或安卓机,品牌种类五花八门,质量水平良莠不齐(这也是「一致性」的反面)。如果每台PC 能轻易能跑macOS系统(黑苹果除外),那么Mac电脑早就凉凉了。 不会有人花几倍价格购买一样的东西,水果教信仰再强也不能支持。
所以,Mac竭尽全力做到,不做兼容机,不开放系统。要是没有 Mac, 就是没有 Mac; 和苹果早年那个广告语一样,「如果你没有 iPhone,你就没有 iPhone」(没人指望从小米手机上运行 iOS )
这种「封闭性」也许是「自私」的,也许是阻碍「进步」的,也许是「阴暗」的,但这是「高溢价」的最后一条「护城河」。
如果我们想成为「高溢价」人士,最好先估量一下有没有「封闭性」的东西。说来讽刺的是,不少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大多是不鼓励个人形成「封闭性」资源的。他们通过规章,通过文档,通过手册,最终希望「人」只是一个可替代的兼容组件,就像是 Mac 的反面 PC兼容机。
正因如此,我们要考虑是否存在一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独特资源。 这种「封闭」的资源,只能由我提供。有段时间流行「考证」,大家醉心于将「技能证明」,「海外学历」,「专业执照」 之类作为「封闭性」的个人资源,这只是一面。 如果个人能有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类加持,效果会更好,但这也不是唯一出路。如果能有些亲自参与主导的成功案例(不是参与打酱油那种),也是很好的「封闭性」资源,因为只有我知道其中经验和奥妙。火箭君觉得那些真正宝贵的是业务上的「Know-How」「Know-Why」,很多在岗位上做了十年的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些业务背后的知识,因为他们只是「按部就班」,而「按部就班」正是那些企业希望我们做的,「按部就班」最终让我们自己成为可替代的「兼容PC」而不是 「高溢价Mac」。
最后
说到这里,理智的我们应该发现,Mac型人才不是「一天速成」的,需要持续为「目标人群」输出「一致性」的价值,而且要保持一定的「封闭性」。 这很可能不是大多数人期待或习惯的。我们不太注意 Mac 背后几十年 的迭代和付出,只是看到了最近的流行和「高溢价」,而实际上 「成为Mac」是一条非常「不容易」的道路。
这方面的反面教材是号称要 轻松收购苹果,创造超高溢价产品的罗老师,这些年来:
* 他一直为不同的「目标人群」服(hu)务(you)
* 提供完全「不一致」的各色产品和服务,包括:博客/教育/手机/软件/TNT/电子烟/鲨纹…… 各类神奇的东西
* 自然也没有什么「封闭性」,按他说法大家都是「供应链的集成商,不要装孙子」
最终结果,大家也看到了,哪有轻松成为「高溢价」的可能?群众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看看就是不买单。
重新定义了「重新定义」
最后,大家是否愿意成为 Mac 那样「高溢价」职场人士,其实并无标准答案,这 只是一种偏好。就像 Mac即使到今天,也终究不是主流,Mac只是代表了一种可能性,而PC 也有丰富场景下的实际价值,因此这一切又回到了「这一切真的值得吗?」。最后的最后,原创不易,觉得 值得 的小伙伴,请支持我们在看,让我们看看有多少潜在的「高溢价」人士?谢谢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