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看到绘本馆发了有家庭教育讲座的信息,犹豫着要不要去,看馆长发了一次又一次,于是咨询了名额。心里想着,去听听吧,听听人家是怎么讲的,也可以给自己学习和借鉴一下。中午12点30开始,12点下班随便找了点吃的,去到现场。
一去看到之前开读书会的那位家长,才明白原来这是她们旗下的公益讲座,瞬间感觉自己闯入了一片不属于我的领域,内心挣扎着到底要不要离开,但是还是抱着听听看人家讲什么的心态等着,随着人慢慢增多,我越来越觉得好像来到不是自己的场子,大屏幕上打着XX读书会,咦?怎么没有一个人手里有书呢?想起之前他们好像是那种看视频讨论的形式,讲座一开始,远道而来的老师先让前不久去学习的一位家长分享了收获。
之后开始老师讲说今天的主题是“父母的语言中藏着孩子的未来”,从自己切入,馆长和组织者不停地拍照让我很不自在,一直想逃,终于在半小时后,我还是选择了逃走,出来后人一阵轻松感。
半小时,我收获了什么?
我再怎么劝自己空杯心态,还是有点偏见。不太喜欢这种洗脑式的激情洋溢式的成功学讲座。记得以前老师说过只要是传播家庭教育,都是好的,但是发现我还是只局限于我熟悉和认知的领域。
在我们这种N线小城市,大家不喜欢主动读书,更喜欢听故事或者“塞书”,更喜欢鸡汤,也算找到自己读书会开不起来的原因了。
大家都喜欢听底层人士的励志故事。老师分享她经历的磨难,孩子读书一路的曲折,看手机不学习之类的,听得大家频频点头,一路附和,而我却在不断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其实出逃后,心里有点愧疚,因为感觉对老师不尊重,离开的时候也没有跟馆长和组织者打招呼,但是我还是告诉自己,我的轻松、舒服的需要也很重要。这次经历也告诉自己,千万认清自己的性格,不要随便去闯入自己不熟悉甚至不太喜欢的领域,否则比起学到的更多的会是不适感。
要慢慢拎得清到底什么是自己需要的,自己需要补齐的是哪方面的知识短板,而不在于初学期的一股脑儿上什么都要学,耗费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