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入你是一个工厂的老板,现在做季度的财务盘点,会计那边问:老板,之前给某个客户定制产品留下的模具,要不要算做工厂的资产,你会怎么回答呢?
也许有人觉得,模具是当初工厂花钱买的,自然是属于工厂的资产了。但事实上真得是“资产”吗?
稻盛和夫先生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不仅没有把剩余模具作为资产,还将它们清算成费用。他说,这些模具是给客人定制的,别人用不上。如果这个客人以后不来了,这些模具实质上就没有价值。
所以什么才能算成资产呢?
只有那些未来能够给企业创造利益的经济资源,才是资产。
或许从企业角度说资产问题,对于我们个体来讲,有些远。但实际,资产问题也与我们个体息息相关的,个体也需要界定自己的资产。
你房间里拥有的东西都可以纳入资产吗?那些你买来没有用的家具,那些你买来没有穿的衣服,它们闲置一处不仅仅没有被利用而且还占据着空间,还需要花时间整理。这样看来,它们不仅仅不是资产,甚至还可以归为负债。
你买来的自住房和车就是资产吗?它们的功能和其它生活用品一样,是用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并且每月需要各种费用维护,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们也并不是“资产’’。当然,你可能觉得房子可以升值再卖,不过那时它也就不属于自主房了。
所以,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拥有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我们的资产。如此,有些扔不掉的东西,理性想想,也就更容易去取舍,有些原本看得重的东西,也就更能客观地对待。
不过结合日常去看,生活中资产和费用的界定的确没有统一的标准,关键看个人的角度和实际的情况。
如果说知识付费是个人的投资,对个人投资的看法我们也可以参考企业投资人的思维。美国无形资产专家,Sougiannis教授研究发现,公司每增加1美元研发支出,可以在之后的7年累计增加2美元的利润。所以,对这类投资者而言,对未来的研发投资并不是费用,而是资产。我们为知识付费看似是费用,但是换来的可能是我们技能或者知识的提升,如此,也可以归为未来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那就是资产;反之,如果仅仅是付费,并没有起到作用,花了时间花了钱,那就只能是费用。
其实生活中其它方面也类似,比如亲密关系,合适的关系让两人共同成长,这段关系也可以说是彼此的资产,反之如果是彼此消耗,那就是双方的负债。
不过,生活中有的资产不仅没有统一标准,还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界定。对我们大多数雇员来说,我们的工资都被纳入到公司的“费用”支出项目中的,但是有的人却被当做“资产”。比如梅西所在的俱乐部中,球员的支出就被当做“资产”,因为球员俱乐部的未来而言就是资产。想想,是不是也希望自己是组织的资产呢?
所以,资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用词,其实也与我们每个人相关,我们当下拥有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资产”,关键在于其未来的价值,而有些“资产”到底能不能成为我们宝贵的“资产”,取决于我们的角度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