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最初记录于2022.12,完善优化于2023.02)
分享生活,触碰内心的柔软面
吐槽不快,接纳内心的阴暗面
过了几个月安逸日子,最近又开始思考自己人生价值的命题
这是好事,但也没这么好
7 月份短暂旅行回来后,对于自己未来究竟想做什么来养活自己
以及做什么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特别想 想清楚
但是没有结论
而且那时候想着自己快一年没有去职场上班了,
也许这时候会去上个班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于是就放弃了更深入的思考,转而去一种更真实也是逃避的心态
去上班试试吧。
八月份体验了三周的国企后来又无缝衔接来到了淘宝教育。
到现在也有快五个月了。
在这里很好,还是熟悉的互联网节奏,
业务是电商方向校企合作业务,还有一部分阿里巴巴集团的校园合作业务
真的蛮好
岗位是校企产品专员,保留了一部分课程产品的职能,更多的是接触很多创新业务,主管对我的定位和发展也很上心
我在这里很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我自己的能力
但我发现,我自己变了
我比以前更加看重工作与生活分离的平衡
我追求高效完成手上的事,到下班点就去过我的生活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 100%无脑投入到工作中去
所以我在整个团队里难免显得有点特殊
最近常被拉去 “聊天”
说工作不饱和、状态懈怠、不要影响团队氛围、对你期待值很高...
我明白,这些不是 PUA,是作为组织(公司)情境下主管的真心话
换位思考下,谁希望自己的员工不以 100%的精力投入工作
谁会“喜欢” 这么一个状态的我呢
公司需要那样热血干劲的我
我也知道,想成为公司眼中的我,我是可以预见到的,因为我实习就是这样
只是实习没有一个好好的引导方向,努力偏了
但是时过一年,在这里有,有对我特别用心的主管、有非常好支持我发挥的项目
这里什么都有,是我实习时没有机会接触到的快速成长
如果是一年前的我,我会特别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
当然我现在也是很感激
但是我,本能的不想成为那样的我
每天满脑子只有要处理的工作、只有项目
下班了还要提心吊胆怕漏掉了消息
纠偏所谓的工作方法,美其名曰:成长
我想这不就是要把我打造成高效率的生产机器吗
我能感受到这一点,真的是因为我身处在一个非常正能量的团队
没有人有恶意,所有的这一切都合乎情理,
因为这就是一个互联网业务团队在资本市场需要的工作方式
这也再次唤起我对于自己的人生的畅想
所以我说这件事好但并没有那么好
好的是,我的思考又会更深一层,离找寻到自我的快乐又能更进一步
没那么好是因为我会失去现在的一切
我的稳定且看起来还蛮有成长意义的“工作”
我的快乐租房生活和室友
我的母校和园区朋友
这是在考验我的勇气
因为这次会“失去”很多
但我现在内心还是非常坚定
我不想要这样的我,即使我可以成为,我也不愿意
谢谢这次上班的倒逼,让我真真正正看清这一切
也许我再也不会回互联网了。
不喜欢这种想榨干我全部精力的氛围
现在的心气和一两年前为了实习转正拼命工作的我的心态
迥然不同
哎,真的蛮搞笑的。
下期见
我是仙仔,曾以为是职场产品人,现在想成为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