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欢乐颂》里,樊胜美说起安迪、小包总和曲筱绡时,习惯于说“他们那种人,”说到自己和小邱缺乏资产财富或者社会地位时,习惯于说“咱们这类人”,就差没说他们有钱人、咱们穷人了。对“他们那种人”过度夸大和羡慕,同时对自己进行标签化,如果不是因为和安迪曲筱绡在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对他们的推崇和对自己的贬低或许更甚。
有一阵子我迷恋刘瑜老师,看到很多人对她的评价是“优越感太强,总装作无意地晒自己在哪个名校,遇到了哪个名人,还时不时甩英文出来”诸如此类。于是,“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有他这样的资源,比她还要牛,神奇什么?”之类的言辞不绝于耳。
事实上,人家就是人大清华哥大哈佛剑桥这么一路走来的。她所有被认为晒优越感的只是生活日常。
试想一下,当樊胜美遇到刘瑜,会不会也会觉得对方有太多优越感,并感叹一句,“这都是命,命是改变不了的”?
正文:
近两个月时间里,我和好朋友H一直在通过语音聊天,在密集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H特别喜欢“夸奖自己”。比如她会说:
“这几天我参见一个学习班,团队里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人,虽然我也很优秀,但仍然感觉很有压力,更有学习和进步的能力,以前总觉得自己不爱学习,现在跟这些优秀的人在一起久了,发现自己很有学霸的潜质,在表达、分享方面特别有优势”。
这种夸奖没有特意表现自己,不是浮夸和炫耀,而是真实自然地,用欣赏接纳的语言描述自己,并且她也会这样去描述其他人。让人很舒服,给我明亮和正能量的感觉。
我把我的体验和观察反馈给她,她听了非常诧异,因为她并没有想夸奖自己,只是在真实地表达她的想法,而且她不觉得这是在夸奖自己,因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不需要夸奖。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好朋友S,最初认识时,觉得她有些强势,说话似乎有炫耀嫌疑,“优越感满满”。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在讨论,对于以后的人生有什么样的期待。她想了一下,说:我是一个很活在当下的人,我很享受当前的每一刻,每个阶段我会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能很好地完成这些目标。所以我对于过去没什么遗憾,对未来也没有特别的期待,就享受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就好了。
另外一次大家聚会,聊起来说好久没运动了,可以组织一次集体活动做做运动,对于运动项目,她说,“篮球我会打,乒乓球、网球、足球、排球也不错,游泳或者跑步更是长项,爬山什么的也可以。看你们想玩儿什么,我都可以。”
熟悉后发现这姑娘其实非常谦逊,同时很优秀,做事干脆利落。她并没有什么优越感,只是在描述她的生活真相和常态,并非刻意表现。
我忍不住反思,为什么他们在客观描述自己时,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在自夸(尽管我喜欢这种夸奖的方式),甚至觉得他们有优越感呢?
Part 1:越缺什么,就对什么越敏感
在分别和H、S的讨论中发现,从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就是,要想不落后,就要始终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这样才能向别人学习,所以我很少被夸奖。这种不被肯定的状态让我形成了如果有人夸我,我会本能地否定的习惯。似乎承认了这种夸奖,就是骄傲,会被人笑话。
学习心理学之后,经过这么多年的自我成长,我理性上知道自己有很多优秀的特质,能够客观地评价和认可自己。
但在思维方式和情感上,潜意识里已经形成固化的模式,认定了自己是不够好的。人际交往中,也习惯于表达自己的不足,并且是用自嘲和贬低的方式。这种缺失造成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得我对这种缺失非常敏感。
而S和H则是一直被鼓励和被尊重的状态,父母非常认同和信任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探索和成长空间,自由舒展的发展过程建立起稳固的自尊。
在读《小岛书店》时,有一个细节印象深刻也佐证了我的想法。
书店店长A.J.费克里,老婆因为一次车祸身亡,之后很多年一直单身。后来被邻居安排相亲。为免尴尬他主动提起话题,问对方“你最喜欢读哪本书”或“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对方往往会勃然大怒,说“你说这种话,就是为了显得聪明。说真的,你只是在让别人感觉自己蠢”,约会总是失败。
费克里其实是个书呆子似的人物,一个爱读书有点孤僻固执没太多社交技巧的geek,书是他擅长的为数不多可以用来交谈的东西。他的约会对象之所以有被羞辱的感觉,是因为他们不喜欢读书,对此也不擅长,但同时也认可读书是一个不错的事情(至少听起来是),所以会觉得他在羞辱或嘲讽自己。
我和樊胜美也好,费克里的约会对象们也罢,虽然面临的情境不同,我们相似的一点是,因为缺乏,才会如此敏感,对方并不见得是在晒优越感。
樊胜美缺少的是有钱人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约会对象们缺乏的是阅读和对书的品鉴能力,而我缺少的是H和S积极正向表达自我的习惯。
越缺什么,我们对什么就越敏感,越容易认为对方有优越感,这与对方无关,只与自己有关,
Part 2:敏感的四种常见形式
我们天然对自己没有的东西非常敏感,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樊胜美表现出来的是对没有的东西过度追求和自我贬低,约会对象们则是否认,我表现出来的是好奇及有点受伤的感觉。生活中常见的情况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否认:不承认自己缺乏,不愿意面对差异和缺乏,假装没有这回事,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安慰。
前面提到的约会对象们就属于这种情况。还比如渴望得到温暖的亲密关系,又担心得不到。索性声称爱会伤人,其他人不可信,只能信自己。否认并不是撒谎,只是人们无法面对自己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
二是逃避,逃避让自己不舒服的情境,避开这种缺乏和不足。
不擅长唱歌,所以避开一切需要张嘴唱歌的场合;不擅长沟通,所以尽量避免与人打交道的场合;英语不好,所以不看英语相关的材料,不参加可能会用到英语的活动等等,都是在逃避。
三是指责,从情感和思维方式上对自己进行攻击伤害。
三个女人一台戏,女人们在一起总喜欢攀比,有两种情况非常典型,一个是炫耀的,一个是羡慕的。羡慕的在夸赞别人时,总喜欢捎带着贬低自己,似乎不如此不足以表达真诚。
比如“你真漂亮,气质真好。不像我,腿短,还粗,还不白。脸太大了,还总长痘痘”,“你这个包包真好看,真羡慕你总能淘到又美又好的东西,不像我,总当冤大头,又贵又不好看”。
四是升华:在遭遇挫折后把能量转移到符合社会规范,具有建设意义的方向上,将挫折变动力。
升华是非常具有适应性的心理应对机制。最典型也最励志的表现当属阿德勒提出的“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理论。他认为,人天性就是自卑的,因为在某些方面自卑,所以在其他方面追求卓越以补偿不足。
比如因为不够漂亮,所以用功读书取得有好成绩;因为家境不好,所以更要加倍努力,不甘人后,又或者因为不够自信,所以用物质和钱过度包装自己。
Part 3:如何调整敏感心态
防御机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下面要说的内容是从个人提升的角度,分享我个人的处理方式和态度,供大家参考。个人经验上,需要经历从否定到承认到接纳到学习的过程,总结为下面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觉察和判断
觉察和判断是透过表层的问题和反应,看到深层的情绪和体验,找到真正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发现和确认的过程。
觉察:当你感受到差异、不舒服或被刺痛,有情绪时,不妨停下来,看一看发生了什么,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跟其他人讨论。
判断:判断是一个理性梳理的过程。首先确认别人是真的在炫耀还是客观表达事实。如果认定对方并非虚张声势,刻意夸耀,此时可以反省自己,是否确实存在需要改进之处,改进可能是行为的修正,也可能是心态和思维方式的调整。
第二阶段:学习和改变
所谓敏感,本质上不过是你不够牛的时候,你看到牛人说的话做的事就会觉得刺耳、觉得对方是在炫耀,在显摆,在挖苦你,在让你出丑,会以敌意来揣测对方,根儿里的东西还是不够自信。当你也成为大牛级别,你听到不会有任何反应,因为这对你来说可能和吃饭喝水一样是标配。
此时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学习,能力和视野的提升是增强自信最好的武器,无论你现在什么水平,问题有多严重,只要开始行动,开始学习,你的感受就会好很多。
如果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确实有待提升,无论你童年遇到过什么创伤,有什么样的父母,或者不利的家庭条件,亦或是你现在没时间没精力,不要给自己找任何借口。
如果你想要改变,学习和改变就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只是一个问答题,即怎么学习怎么改变学习。
当发现H和S自我表达的方式让我很舒服时,我也开始用积极建设性的方式调整我的表达,并将练习心得分享给我的学员,发现我们的状态更积极,自我认可度也更高。这就是学习和改变的力量。
第三阶段:接纳和欣赏
学习和改变或许能够解决80%的问题,剩余20%怎么办呢,唯有接纳。
“改变我所能改变的,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这是一种智慧,也是必然的选择。接纳本身其实也是改变的一部分。
这里的接纳一是接受不够好的(自己),二是欣赏足够好的(别人)。
通过学习和改变,我可以开口唱歌,开口说英语,学习去演讲。但我同样需要接受自己或许不能成为歌唱家,成为优秀的口译工作者或演说家。
同样地,如果我的朋友有歌唱家的演唱水平,有张璐级别的口译水平,或者李笑来那样的演讲能力,这是我的福气,欣赏他们的过程亦是学习的过程。
当刘瑜还是刘瑜,而樊胜美已变成了刘瑜,不知她又会发出何种感叹?
牧沐:心理咨询师、培训师
个人微信平台:牧沐心理咨询(mm_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