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诸将五首(选二)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这首诗从朔方军和胡人的关系入手,评论盛唐以前和安史之乱以后,朔方军由主动变为被动的局势变化,就将当前诸将不得力的状况提纲挈领的反映出来,将朔方军的今昔做了强烈的对比之后,诗人又回过头来追诉造成这一巨变的历史原因,那就是潼关之败。从对仗来说,“龙起”句和“胡来”句不仅字面对应,而且在意义上也造成了一个对照,天宝年间不能正确处理与胡人的关系,所以导致安史之乱,龙兴时能正确处理与胡人的关系,便使河清世安。这样最后两句质问诸君为什么来回答对国家升平的期望,文意便自然水到渠成。这首诗里涉及的外族有三种:一是突厥,二是回纥,三是安禄山,而以眼前的回纥之乱为落脚点,短短一首七律,以朔方军的盛衰为切入点,抓住四个典型的事件,概括了唐朝从开国到代宗时间150年间与胡族关系几经反复的历史,如此复杂内容,如果用讲究逻辑顺序的散文或古体诗来表现,必当要相当的篇幅,诗人利用七律讲究字面工对,而语义之间不求连贯的特点,打破这四个事件的先后时间顺序,按照时间本身的可比性来组合对仗,便形成痛彻激越的语调,跳跃变化的思理,夭矫动荡的气势,铿锵顿挫的节奏,读来神旺气足,只觉得肯切动人,而毫无议论的枯燥之感。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
这首诗,诗人十分怀念严武镇蜀时候的军事功绩和才略,此诗追思严武,实际上也就批评了现任蜀帅的不得力。首二句以江上景色起兴,锦江春色和巫峡清秋相对,诗人春天离开成都,秋天来到夔州,引起下去对严武的回忆。首二句不仅是交代因离开蜀中而思念严武的缘故,也是以面对巫峡万壑秋色的凄清心境与当初锦江春色扑面而来的愉快心情相对照,五六两句简要概括严武的武略,“主恩”句强调朝廷对他的倚重,让他三次持节来蜀就是因为严武第一次镇蜀罢免后,高适代理就有徐知道反叛,吐蕃陷松州、维州等大乱,第二次镇蜀后去世,郭英乂代之,又有催旰等人互相攻杀,到杜鸿渐镇蜀时更不能控制。这里也特别“持节”一词与“主恩”相对,意在提醒镇蜀的将帅,当记住主上的恩德,牢记所持之节是朝廷所付。“军令”句则是直接针对杜鸿渐军令不严,宴饮无度而言,所以最后感叹,西蜀居于天下最险之处,加上外有吐蕃侵扰,“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其安危全仗出类拔萃的人物,结语警拔,言外之意,一目了然。与第二首不同的是,这首是将比较的对象置以诗外,处处都是从怀念和追思的角度正面歌颂严武,而处处都是映射那些拥兵作乱的悍将,或是平庸无能的蜀帅,虽是七律却像古诗一样逐句递接,没有思路的跳跃,但能在流水般的叙述语气中自然成对,第二首和第五首两首诗的章法截然相反,各自成体,由此可悟杜甫晚年七律的变化之功。
62.咏怀古迹五首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这是第一首,从全诗的结构来看,此事前半首以咏杜为主,映带庾信,后半首以咏庾信为主,映带杜甫,前后对称,杜中有庾,庾中有杜,巧妙的运用七律的章法结构,完美的表现了借咏庾信以咏怀的主题。仅从怀古这一点来说,此事最后两句也是为庾信翻案的新警之论。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从怀古的角度来说,这首诗也可以分为前后两层,前半首怀宋玉之《九辩》,后半首怀宋玉之《高唐赋》,这两个首诗赋是宋玉的代表作,诗人巧妙的将前半首的时间描写和后半首的空间描写结合成一个悠渺的境界,令人通过宋玉辞赋中的意境去想象那萧条的秋季中似有似无的宋玉故宅,而从咏怀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前半首书写悲秋之情,后半首感慨文章空存,而贯穿于全诗的则是对文章传世的思考,虽然千秋异代,一切的遗迹都可能毁灭,只有文章可以使人在千载以下与作者之情相通,可以成为后世的舟人渔夫永恒的话题,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深知作者寸心呢?相信“文章千古事”的杜甫从身后文名产生这层疑虑,或许是隐藏在他心中更深的悲哀吧。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杜甫此诗从昭君村就在附近的这一点生发感想,通过精心锤炼的语言和文字色彩的搭配,将幽怨悲凄的情调和苍凉壮阔的境界融为一体,笔意腾挪回旋,画面鲜明美丽,成就远远超出前代之作。同时这首诗又不单纯是咏昭君,虽然是没有像前两首那样直接抒发议论感慨,联系中国诗以美人比喻君子的悠久传统来看,不难理解昭君的不遇象征着许多被埋没草野的诗人共同的命运,有多少贤哲因为执政者不识真人而错失了用时的机会,对于这一点杜甫无疑有过最痛切的体会,也就难怪这首诗能写得如此沉痛感人。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首两句看似叙事,其实暗含遗憾和讥评。以叙事起头,于是留有较大的铺叙余地,所以一般适合歌行。七律以叙事起,不容易迅速收到要求对仗精严,概括力度较高的中间两联上来,因而此诗仅就“永安宫”三字顺流而下,便轻巧的把重点转到了对先主遗迹的描写上,中间两联写先生遗迹,三四句是虚写,五六句是实写,最后宕开一笔,提到附近的武侯祠与先主庙永远相伴,君臣即为一体,所享受的祭祀也相同。结尾是此篇咏怀的正义所在:死后同受祭祀,是因为这种生死不渝的君臣之情永远受到后人的敬仰,与眼前主弱将骄、叛乱四起的局势相对照,杜甫的心情如何也就无须多言了。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此诗主要是感慨诸葛亮的才能再高,也无法挽回汉朝国运的衰落适中,对诸葛亮的评价之高是空前的。诗意分三层递进,首先赞美诸葛亮大名在宇宙间永垂不朽,其次称赞诸葛亮创立三分国的基业,但强调他的是“纡筹策”,即费尽心思,曲折规划策略这一点,再突出他的谋略之高,第三层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千古独步,认为诸葛亮与伊尹和吕尚处于兄弟之间,不想上下,最后拉出萧何和曹参来做比较,认为诸葛亮的指挥谋略高于二人,这就分别从“宗臣”的品格和策略两方面确认了诸葛亮为“宗臣”之中的万古一人。
67.秋兴八首(选四)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夔州诗的基调是悲秋。诗人从悲凉肃杀的三峡秋景中看到凄凉残破的江山,看到自己穷途末路的残年,早年的经历被时光滤镜的忧思和失意变成繁华美丽的印象,在回忆中鲜活起来,滞留江湖的寂寞在无奈中幻化成对长安热切的想象,落寞的秋天的昔日的京华竟然是那么多姿多彩。杜甫在这组诗里调整了从前惯用的笔法,用浓重绚丽的色彩来描绘暗淡悲哀的感情色调,开出七律中雄浑富丽、沉着痛快之一体。八首诗由悲秋怀旧之情贯穿一气,章法首尾照应,自应看做一组彼此联系紧密的诗歌,因各章命意和表现仍各有特色,因此可以分而观之。
其一是八首诗的发端,抒发面对秋江的景色而引起的羁旅之悲,取景处处从萧瑟的秋意落笔,为远近景色涂上浓重的感伤色彩。秋菊两度开放,使诗人再次洒下了往日流过的眼泪,孤舟一系在夔州便系住了自己急于归乡的心,这两句对仗以特殊的句法浓缩了许多意思,耐人寻味。这一句法断裂造成了心可以被系的奇思妙想。触目皆秋,无以为遣,偏偏又听得白帝城高处黄昏时的捣衣声更加急促,处处都在催人裁剪寒衣,结尾承“故园心”而来。杜甫虽然携家在此,但同是漂泊天涯,客居在外面,对暗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声声急砧捣在他的心上,仿佛在催促游子归去,使他更加不堪承受这悲秋的感情重负。此诗写悲秋之意,大致峡江边塞,细致白露枫林,远至天地风云,近至从菊归舟,无不凝聚着凋残萧瑟的感伤气氛,最后以高城急促的暮砧作结,悲哀之情更递进到不可言传的程度,然而气象宏阔,境界高远,作为八首的开篇,既囊括了后面七首的心事,也为各章的进一步发挥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第三首写独坐江楼所见晨景,清丽明静,与第一首境界迥异。诗人每天清晨的在江楼上独对青渺的山色,看着朝晖映照着宁静的千家山城,这两句在辽阔的江天上大笔晕染出朝霞与青山相映的明丽色彩。又以江楼和山城人家点缀其间,笔致清朗,如画之境。而将“千家山郭”置于句首加以突出的句序,又使全诗一开头就展现出宏阔的景象,江面上经宿未归的渔夫还在泛舟,清秋时节的燕子仍在上不下飞动,又在静态的画面上增添了活泼的动趣。这里用“还”和“故”来强调日日所见之景都是一样,微微流露出寂寞无聊之意。第三联诗人发出“功名薄”和“心事违”的感慨,诗人在多少诗里把自己比作渔翁,渔翁是避世绝尘的形象,积极入世的杜甫变成渔翁是命运的不公,并非他的本愿,他的理想是像匡衡那样抗疏,像刘向那样传述五经,然而诗人自己的功名却薄于匡衡和刘向,最终还是违背了“致君尧舜上”的心愿。当年嘲笑过自己的同学少年,现在却跻身显贵,在长安过着轻裘肥马的日子。对比之下,诗人自然无限感慨。但以匡衡和刘向自比,又可见诗人到老,也没有放弃自己从年轻时就立下的拯世救民的大志。虽然只落得泛舟江湖的下场,但终究是不屑于那些“各有稻粱谋”的五陵少年为伍的。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意外的转折主要在渔夫和燕子这一联景语中,由于取景本身也在历代诗歌中积淀了丰富的含义,同时又是眼前实有之景,所以转换自然,妙在有意无意之间。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后人论唐人七律,往往推崇此事的陈雄壮丽,善于铺陈,描画素秋景物,俨然金碧粉本。其实与传统七律相比,此诗的创新在于充分利用了七律各联的相对独立性,将若干个印象组合成类似梦境片段的画面,以突出诗人深层的心理感觉,甚至连结尾都以景联作对照,省去了收结之词。因而通篇对于兵戈乱离之状,虽然不着一字,而无限悲慨都可在景语中体味。这种艺术表现妙在寻觅无穷,但也易生歧解,后来为李商隐所继承发展,最适宜表现美丽而蒙胧的记忆或梦思。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香稻”两句的倒装句法向来为人称道,本来是鹦鹉啄剩的香稻米,凤凤凰栖宿的碧梧枝,经过主宾倒置,把香岛和碧梧放在句子之前,便更突出了他们给人的强烈印象。其实之所以倒装,还与这两句中所写物象虚虚实实有关,香稻是实有之物,而鹦鹉自从汉之唐的史书上只有海外诸国献鹦鹉的记载,因此这里鹦鹉夸饰香稻,可能因为它是宫廷贵重的禽鸟,也可能是由此处原为上林苑旧址生发的想象。至于凤凰碧梧当然更是传说,可见这里是化用了关于帝王苑囿的典故,借用词赋的夸张和藻饰,把印象中的渼陂想成了传说中的仙苑了。所以这两句是以虚拟的夸饰之物后置,把要突出的印象前置,虚实相生,借传说和典故来美化作为旧日御苑的渼陂,夸张其禽鸟草木等物产的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