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家的名作,那感觉真的和平时刷新媒体文不一样。
比如老舍的这部话剧——《茶馆》,一口气读完,心里五味杂陈。寥寥数语,苍生百态,尽收眼底。庆幸生在和平年代,至少吃穿不愁,命有保障。
话剧共分三幕。第一幕是发生在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的一个上午,当时正值康梁的维新运动失败之际,谭嗣同刚被处死。北京城人心惶惶,而王利发经营的裕泰大茶馆相当于如今早茶茶座,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没有环境烘托,没有内心描写,仅仅靠每个人嘴里说出的那几句话,就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形象。茶馆老板王利发王掌柜,年纪轻轻却相当圆滑,说话事故老道。抽大烟的看面相的唐铁嘴天天到茶馆混茶喝,白喝了一辈子免费茶水。松二爷和常四爷是爱鸟的文化人士,奈何在那个言论不自由的年代,一句无意谈话被特务逮到就进了牢房。黄胖子和二德子代表了地头蛇之类的恶霸群体,低价买贫农女儿高价卖给太监的刘麻子心狠手辣崇洋媚外老奸巨猾。82岁的老人无依无靠自嘲活得不如一只鸽子,老妇人想把饥肠辘辘的女儿卖二两银子,可惜没有买主……
那年头,吃得饱饭的人为一只鸽子都能大动干戈,没饭吃的人饿得只能卖儿卖女只求得一家人不要被饿死或者被地主打死。当时社会还算不太动荡,民众的苦还只是衣食方面。
第二幕和第三幕,社会动荡,兵荒马乱,战争的硝烟笼罩整个民国社会,人们已经不再只是苦于没饭吃,已经开始朝不保夕,谁也不知道能不能一家平安,谁也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水深火热,无处可逃。
仗势欺人的特务和巡警,变着法儿宰市民,学生和教员总是莫名其妙被打,到处是难民,有志青年被打压…
联想起萧红的《生死场》,战乱年代,生存的艰难是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吃穿用度,比我们以为的还要更难更难。死掉,可比活下去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