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一个不入线的城市,这里人们保有的传统思想比较多,比如女主内男主外、重男轻女的思想等,所以普遍来看女人找一个男人嫁了才是最好的归宿,而我又生活在这个不入线城市的一个小村庄里,从小更是深受这类思想的影响。
一、
大学时的一个暑假,朋友的姨夫开的装饰公司刚刚开业,于是我也凑热闹去那里给帮了几天忙。开业那天很多朋友来庆贺,听朋友说都是在室内装修方面做的比较好的人,同时她还一一的给我介绍着,这个留光头的男人是XX公司的,那个穿蓝色短袖的人是XXX公司的,不时的还说一下这些公司在市里的影响,都承接过哪些叫的上名字的建筑的设计项目。忽然她悄悄的对我说:“你看那边那个女人,她在咱们市里的设计界算得上是大姐大了!”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一个高高的女人穿着一件长款的宽松亚麻裙子,一头乌黑的长发被她梳成粗粗的麻花辫,因为她背对着我,所以并没有看到她的正脸,仅从背影看,我觉得这个女人很有气场。在同学告诉我她的成就时,我由衷的发出一声慨叹:好厉害啊!同学也附和着,随后又惋惜的说:“哎,虽然她事业这么好,可到现在已经三十多了,依然没有结婚,把身边的男人都吓跑了,女人还是不要太优秀的好。”我又随着同学的评判傻乎乎的点了点头表示默认——女人嘛,还是守点规矩,做好自己“本分”的事情比较好。
二、
七年过去了,我不知道那位大姐大怎样了,但我是百分百应了自己的预言,本本分分(普普通通)的活着,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家务活。
现在回头想当初朋友对大姐大的评价,好像是如果女人太优秀就找不到老公了,生活貌似就比较惨。在生活中也总是能听到这种论调:看来女人就不该太优秀,要不然找不到老公。这些评价背后的意思无不指向:女人只有嫁出去了才会幸福,如果过了一定年龄依然未婚就比较凄惨。能够证明这点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在我们这边大部分人觉得只要女儿能够嫁出去就已经不错了,如果过了适当的年龄依然留在家里就要被别人看笑话了(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最重要的因素貌似是“嫁出去”,而非找一个对的人)。
但是看看我身边大多数已婚的像我一样普普通通的人,虽然早早的步入婚姻,但是生活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总能听到各种抱怨老公不分担家务,不管孩子,只顾自己的声音。我有一个同事就说过:她现在白天几乎就靠咖啡来支撑精神,因为孩子还小,晚上她把孩子哄睡后,还要洗衣服(她的,老公的,孩子的),洗尿布,收拾家务,第二天早起要做饭,她的老公被我们戏称为她的大儿子。
三、最近几年网络的突飞猛进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许网络早已链接了世界,但我直到最近才知道用它去看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仅仅用QQ,微信与朋友聊天)。尤其意识到成长是我最重要的事件后,知道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人,其中不乏优秀的老公。比如许岑,在全职奶爸的过程中,顺手还能写写书,讲讲课,赚赚奶粉钱。在我的世界里,男人如果可以赚足够的钱,那么不做家务也可以理解。许岑这样的人在我的世界里完全是从未想象过的存在,全然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物种。
想要拥有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配得上那东西。如果想要一个优秀的老公,想要被自己羡慕的人的生活,那么你自己也必须要足够优秀,至少要能跟得上对方的操作系统。俗语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在阐释这样一个道理,相似的人会聚到一起。如果女人不要太优秀,那么他能找到一个优秀老公的几率只会更小。像我身很多老公,多数属于大男子主义,只顾脸面和赚钱,家务其他的都是女人的活。听过的最典型的一句话是一位老公说:我在我身边这些朋友里已经算不错了,他们从来就没有做过家务。
而我们这些不断抱怨的人,却从未想过,问题出在了自己身上,而非是你的老公不够给力,因为我们没有能力配上那个更好的。
四、
朋友对那位大姐大的评判中无疑蕴含着更深的一层意思:没有嫁出去很悲哀。
是这样吗?
有的人虽然嫁了,最终结果不过是增加了自己的劳动量,所以这也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吧!根植在多数人脑海中的价值观是这样的:结婚后,女人就该做家务,看孩子。
如果你不足够优秀,找不到一个能想清楚恋爱与结婚有什么不同的老公,那么婚姻最终真的可能是坟墓。
最后,一个人是否活的幸福快乐不应该是自己决定的吗?有没有嫁出去根本不是那个最重要的因素。
优秀并不是错,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普通才应该感到真正的悲哀。那个没有嫁出去的大姐大,只能说她周围的男人不够优秀来配上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