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者,正也”,领导干部政绩观要“正”。政绩观的认识和态度直接反映领导干部施政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不仅影响到领导干部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亡,关系到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一切。
在这种“经济增长是硬道理”这样片面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一些地方出现了以经济数据、经济指标论英雄的片面的政绩观,甚至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结果给地方发展带来了包袱和隐患,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由此可见,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就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在政绩观上出现偏差,就会在发展观上偏离科学。这无论是发展观还是政绩观上的问题,都会削弱党的执政能力。衡量领导干部政绩,首先要坚持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并以此作为考评干部的重要尺度。其次要完善考评内容,把发展思路是否对头,发展战略是否正确,能否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作为考察领导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的重要内容。在考核中,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切实从单纯追求速度变为综合考核增长速度、就业水平、教育投入、环境质量等方面内容。
树牢正确的政绩观,不仅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走在新时代的路上,领导干部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就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政绩追求,牢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聚焦聚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带着感情、真情、深情,多为群众办实事,多让群众得实惠,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