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觉得无法放松,即使在假期,一想到收假后还要面对一大堆工作时,就觉得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和焦虑感......
这种状态如果持续出现超过一个月,可能不是普通的劳累,而是长期的压力和劳累积压形成的职场倦怠......
职业倦怠
职场倦怠感会长期使我们的身心处于劳累状态,导致对工作越来越缺乏热情。以下五个自我提问,帮助你快速检测是否有职业倦怠心理:
1.要是找工作,我会不会避开和现在相同的岗位?
2.每当想起要工作,我会不会觉得心情直线下降,甚至不想去公司?
3.我有没有对工作越来越难以投入精力和感情,不像刚入职时的积极热情?
4.我在朋友家人面前频繁抱怨自己的工作的烦恼和痛苦?
5.下班后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如果有上述的情况,那么你可能也正面临着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指在因工作产生的身心疲惫和心灵枯竭的状态,这种对于工作的失望,焦虑,无趣,抑郁的情绪,即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感的具体表现
处在职业倦怠下的人会有以下三种明显的感受:
1.耗竭感:感觉精力耗尽,精神不足。如经常觉得疲惫,浑身无力,头痛,心情低沉等症状。
2.怠慢感:对工作增加距离感和失望感,感到消极与厌倦。例如对工作感到麻木,对领导、同事、顾客等感到不耐烦与冷漠。
3.效能感降低:在工作上取得成就的能力下降,逐渐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例如觉得自己效率下降,总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工作等等,在工作中逐渐觉得自己不再具有价值感,工作对自己毫无意义。
对于一些把工作当作生活重要部分,重视工作意义的人来说,打击更为巨大,有转化为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的可能。
瑞士纳沙泰尔大学的Renzo Bianchi及其临床心理科学同事发表在《临床心理科学》上的元分析结果表明,职业倦怠并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的临床症状。相反, 职业倦怠可能是一种与工作相关的抑郁症。
Bianchi及其同事认为,如果比较职业倦怠和抑郁症的症状,会发现职业倦怠和抑郁症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总体而言,我们的结果表明,倦怠并没有呈现出一种独特综合症所预期的统一性。倦怠的核心——精疲力竭——经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出现,而不是与之分离……换句话说,倦怠综合征核心的本质就是抑郁。”
职业倦怠感的成因
1、工作负荷不适配
除了常见的工作量超负荷以外,还包括工作类型不匹配,例如一个设计师,原本只需负责页面设计,但是到了新岗位,还要学习印刷和网页代码。缺乏相关的技能与经验,会让人失去对工作的价值感。
2、对自己的工作缺乏支配权
控制力不适配,即个人对工作所需的资源缺乏足够的掌控权,没有办法让他们有足够的权力使用最高效的方法来开展工作。
当责任和权力不对等时,很难以最优的方法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达到理想的结果。久而久之,就会感到深深的挫败与压力,这对具有责任心的员工的打击最大。
3、奖励不适配
奖励不适配不仅仅指经济报酬与付出不匹配,也包括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尊重,没有得到内心想要的奖励。这样的情况不仅会挫伤工作的积极性,还会拉大付出与收获的心理落差。
4、团队氛围不适配
与同事关系不和谐,或者长期与同事隔绝,特别是当与同事之间的分歧和冲突得不到解决时,会感到十分沮丧和郁闷。这种敌对的消极情绪,会大量的消耗掉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工作中受到的支持和帮助也会相应减少。
如何自我调适
那么面对职业倦怠感的负面影响,我们究竟该如何自我调适?
1.及时的调整和休息
适当给自己放假,找回生活的乐趣,这对于在职场中受挫、找不到价值意义等问题,还有对负面情绪的调整非常有效。尝试一些富有乐趣的游玩性活动,可以减轻工作在生活中的比重感。
3.庆祝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
心理学术语「自我效能感」,代表了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能够完成一件事情。对职场人而言,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动力——大家都希望看到自己在「成长」,也就是一步一步地学会完成原本完成不了的事情。
而有时候我们感觉倦怠,是因为感觉目标太难、压力太大,或者时间太长,难以获得自我效能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学习王健林的策略——定他一个小目标。并且有阶段性地奖励自己,这样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3.做自己感兴趣或者有价值的业余项目
在工作时间之余,尝试业余项目,或者业余的学习,增加自己的价值感的意义感,赋予自己更多的动力,对自我能够感到更多的认可。
4.寻求朋友或者导师的帮助
我们在经历人生低谷期或者职业生涯的的低潮期时,他人的帮助、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相似经历的人,往往能给我们一些疏导和启发。
除了朋友、同事,在职场上还有一种特别的角色,可能会对你走出职业倦怠有所帮助,那就是心理医生。他们可以帮你进行精准的人格分析,检查你的职业走向是否符合你的人格特质,可以帮助你从源头解除心理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