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小谦聊好书》第二季,今天我们继续聊刘勃的《逆行的霸主》。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夫差刚和鲁国会盟完,没多久就收到齐国的邀请函,让他一起去打鲁国,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段时间齐国都发生了什么。
齐景公没有把国君之位传给齐悼公,而是传给了小儿子,所以齐悼公就流亡到了鲁国,娶了鲁国的执政季康子的妹妹季姬。后来齐国发生内乱,齐悼公就回到了齐国争王位。但由于不知道这一次能否成功,所以把老婆孩子留在了鲁国,这样的话,如果他失败死在齐国,起码还有个后。可是齐悼公这一走,他的老婆季姬就过于寂寞,于是和自己的叔叔私通。后来齐悼公成功当上了齐国的国君,就想把自己的老婆孩子接回去。这个时候齐悼公的老婆季姬就把自己和叔叔私通这件事儿跟自己的哥哥季康子说了,季康子一听就不敢把自己的妹妹送到齐国去了,担心这样会影响到鲁国和齐国的关系。可是他不送,齐悼公就更生气了,于是齐悼公就发兵攻打鲁国,抢了鲁国边境上的两个城。同时还邀请吴国一起打鲁国。
夫差一听到齐国邀请自己一起打鲁国,并且还是因为这种原因,自然是特别兴奋。你们鲁国自称自己是秉持周礼的国家,结果却这样破坏人家的婚姻和家庭,当然要受到严惩。而齐国是大国,齐国能够邀请吴国来一起攻打鲁国,这就说明吴国已经被齐国这样的大国认可,那夫差必须得出兵呀。
鲁国当然不会因为一个季姬去惹恼齐国,所以当他们发现齐国要联合吴国攻打自己的时候,立马就做好了季姬的思想工作。季姬回到了齐悼公的身边,齐悼公也放弃攻打鲁国,并且把之前侵占的鲁国的两个城也都还回去了,同时他还给吴王夫差写信说咱们现在就不打鲁国了。夫差很生气啊,你怎么出尔反尔呢?于是夫差决定要和齐国打一场。他必须要通过战争确立自己霸主的地位。
可吴国和齐国毕竟路途遥远,吴王夫差要攻打齐国,后勤就是一个关键。
水运当然是后勤成本最低的方式,可是吴王夫差放眼四周竟然找不到一条好用的自然河道,于是他决定开启一个大工程。他要修建一条沟通长江与淮河的人工运河,这就是著名的邗沟。这样的大工程当然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但是夫差为了能够当霸主,也顾不上许多了。当然吴国去攻打齐国也不能自己一个人去吧,于是他又联合了鲁国、邾国、郯国,和他们一起组成联军去攻打齐国。
齐国贵族一看吴王夫差要率领联军来打齐国了,立马就把齐悼公给杀了,这意思很明确了。夫差你率领这么多军队来攻打我们,不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君齐悼公得罪了你吗?那好,我们现在把齐悼公给杀了,帮你出气了,那你就不用来了,对吧?恰好这个时候夫差的海军陆战队被齐国击败,所以夫差就回国了。
夫差回去了,但对于齐国而言,他不能容忍的是像鲁国这样的国家竟然还敢跟夫差一起攻打自己。他们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又去打了鲁国,想教训一下他们。但是鲁国军队在孔子的学生冉求的统领下,竟然和齐国人打得难分难解。而夫差一看,齐国竟然还敢打鲁国。鲁国现在跟我们吴国可是同盟,你既然敢打鲁国,那我就打你,于是就发生了著名的艾陵之战。这一战,齐国人输得很惨,吴国人把俘获的八百乘战车及三千颗甲士的脑袋送给了鲁哀公。而我们要知道,甲士是军中精锐,“甲首三千”意味着实际上被杀死的齐军可能有数万人,齐国确实被打残了。
这场战争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反倒是一个战地花絮特别值得说一说。
吴王夫差看见鲁国的司马叔孙州仇,就问他:“你是负责什么工作的?”
叔孙州仇回答:“从司马。”
夫差就赐给叔孙州仇铠甲和剑,说:“认真承担你国君交给你的任务,得到了命令,一定要完成。”
吴王夫差大概觉得,这体现了对人家的重视,自己打招呼这句话,说得也很文雅,文明人嘛!吴国别的不行,铸剑技术是很高明的,在中原华夏之上,所以夫差送把剑给叔孙州仇,也是想要借机炫个富。
结果叔孙州仇呆住了,不知道如何是好。幸亏当时子贡就在旁边,他快步上前,说:“我接受您赐予的甲胄,追随国君您作战。”这是替叔孙州仇说话,但是你注意,子贡只是帮叔孙州仇把甲接过来了,剑没要。
为什么叔孙州仇会呆住呢?为什么子贡不要剑呢?如果你比较了解春秋历史的话,就应该知道,中原没有赐剑的礼,国君给臣下一口剑,这就是告诉他,回去抹脖子自杀吧,所以叔孙州仇当然呆住了,子贡当然不要剑了。
吴王夫差当时可能很懵,但事后肯定有人会给他解释,所以夫差之后肯定就明白了,原来在中原,赐剑给人,是让人家死啊!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越国。听说吴国要打齐国,勾践带着部下来朝见。从夫差到吴国的重要人物,都打点到了。吴国人很高兴,唯独伍子胥很忧惧,说:“越国这是在豢养吴国。”意思就是养肥了再杀。
然后伍子胥还强烈反对吴王夫差讨伐齐国。认为讨伐齐国劳民伤财,收益也不多,吴国应该讨伐越国,越国才是心腹大患。但是吴王夫差不听。吴王夫差就让伍子胥出使齐国,想让他看看齐国的富庶,结果伍子胥去了之后,竟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一个贵族,这下夫差就火了,你啥意思啊?弄了半天,你不让我打齐国是你收了齐国人的好处啊。吴王夫差也是挺会现学现卖的,就直接赐给伍子胥一把剑,意思就是你自尽吧,伍子胥就自杀了。当然这只是关于伍子胥之死的一种说法,这种说法来源于《左传》。可你要是去看《国语》,事情就又不一样了。
按照《国语》的说法,不是吴王夫差让伍子胥死,是伍子胥觉得自己这样的老臣被排挤了,悲愤自杀,临死前还来个诅咒,他说:“把我的眼睛悬挂在国都的东门上,让我看到越国打进来,吴国是怎么灭亡的。”
这句遗言传到吴王夫差的耳朵里,他当然火大,恼怒地说:“我偏不让他有看到什么的机会。”便派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到皮口袋中,投入长江。
你发现没有?后人在讲伍子胥故事的时候,前半段用《左传》,说伍子胥是吴王夫差赐剑逼死的,后半段用《国语》,说伍子胥死之前诅咒了吴国,然后再加上太宰嚭在吴王夫差那里进谗言,忠奸对立的情节也有了,这下故事就丰富多了。
那我们不禁要问,伍子胥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夫差北上是不是在自取灭亡呢?我们今天的人,占着历史的后见之明,很容易发现夫差的战略确实有问题。
第一是频繁大规模用兵,国力消耗太快。
第二是多方树敌,三条战线同时面临压力。伍子胥说要灭掉越国,不现实,但越国确实在积蓄实力准备报会稽之辱,不可不防。伍子胥说打齐国没有好处,那不至于,但齐国确实是个根基深厚的大国,吴国从此多了个北方强敌。同时,西方的楚国也在慢慢重新强大起来,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敌人。定公四年“吴师入郢”的血海深仇,楚国绝不能忘。从地理位置上说,楚国控扼江淮上游,伐吴的话大军顺流而下,有天然的便利。对照后世的历史,不难发现这种战略成功过许多次。之前吴军对楚军有技战术优势,但楚国也在进行军事改革,这个优势未必能一直保持下去。
总之就是,吴军实力再强,同时面对楚、越、齐三大强敌,能有多少胜算?这个年代还想称霸,本身就显得很荒诞。六十多年前,晋楚两大国为什么能够带着各自的盟国,在宋国罢兵,签署和平协议,不再为争霸开战?尤其是晋国,宋之盟之前,它是各方面看都占了楚国上风的,为什么愿意做出重大让步换取和平?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称霸不合算了。当霸主的好处,是可以向各国收取贡赋,还可以号召各国集体行动,做自己想做的事,当霸主的义务,是要为众多的国际事务负责。从流传下来的盟约内容和霸政实践来看,最重要的是确保同盟内中小国家的安全,此外还要处理国界纠纷问题、发生饥荒后的国际援助问题、河流上的筑坝权问题……当然还有国君是不是太宠爱自己的小老婆的问题(因为可能涉及嫡庶之争)。总而言之,当霸主并非后世所谓的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是既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又要能解决实际问题。
细读《左传》可以发现,宋之盟之前,各盟国都在向晋国抱怨贡赋太沉重。而晋国年终盘点时的感受可能刚好相反:组织多国部队的集体行动,别提多麻烦;拿你们这点东西,我就得负责国际和平,根本不够成本。所以晋国愿意对楚国让步,其实是向国际社会宣示:别以为我是霸主,我就不想退位。
所谓春秋晚期,历史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大国领导小国集体行动的旧模式显得过时;大国吞并小国持续扩张的新模式还过于超前。所以这个年代,最明智的选择还真就是维持现状。吴王夫差以一个蛮夷国家的君主,想要当华夏国家的霸主,阻力尤其大,也格外令人难以信服。但是,没有什么能阻挡吴王夫差的雄心壮志。
也许,这就是命运,最适合无所作为的时代,出现了一位野心勃勃也不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于是,这位君主将堕入万劫不复之境,而这个时代,也终将一去不返。
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王夫差继续积极组织盟会,想强化自己的霸主地位,此时中原国家都是什么反应呢?吴王夫差能够顺利成为霸主吗?这就是我们下期节目要聊的内容。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下期节目我们接着聊。
本期书单:
1.《逆行的霸主》,刘勃著;
2.《错位的复仇》,刘勃著;
3.《左传》;
4.《国语》;
5.《史记》,司马迁著;
6.《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