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继续对鹏徙南冥这件故事发表议论,我们先来看前面这两句: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水积得不深、广,那么大船是没有办法在水面上行驶的。如果倒一杯水在低洼的地上,那么放一片芥草在水上都可以当作船了,但如果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胶住,动弹不得。是什么原因呢?水太浅而船太大嘛。风的道理也是这样。如果风不够深、广,那么承受鹏的巨大的翅膀也没有力量。这两句的道理很好懂,并不复杂。《荀子·劝学》里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里就是在讲积累的重要性,强调一个厚字。越大的船就需要积更厚的水,越大的鸟就要积更大的风。那么大鹏这样连背都大到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大鸟,需要积多厚的风呢?九万里。所以前面说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后,风终于可以托得起它的翅膀了,则风斯在下矣。
这个故事再往深里想一想呢?
之前也提过,鹏可以看作是一心向上、追求逍遥的念头。那什么是逍遥?怎么才能达到逍遥?前人已经为我们写下了非常多的类似经典,我们身边也不乏有很多已得逍遥的高人,我们可以通过翻阅经典、请教老师,从而获得对逍遥的认识。在这儿,大水、大风,也在暗喻资粮,要认识逍遥,要感受逍遥的滋味,从哪儿入手?那就需要借助外缘,也就是借助大善知识、大经典、学习道场以及各位学友的帮助。通过这些外缘,才能最终得以逍遥。没有这些外缘的帮助,光凭自己,想弄明白什么是逍遥,那真的是千难万难。当大鹏鸟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之后,也就是对逍遥有了模糊的认识之后,接下来,它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达到逍遥的方法。如果不上九万里的高空能不能找到逍遥的方法?不能。你对逍遥这个概念都没有感受,你都不晓得逍遥是啥模样,你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所以,大鹏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实际上就是为了认识逍遥。它见着了逍遥的模样了吗?前面庄子说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什么才是天空的本色?很难啊,高高在上,无法真切获知。那我们真的能通过经典、老师、学友、道场,获得对逍遥的正知正见吗?这也真的说不清楚。不过,应该比之前对逍遥只有模糊的感觉要好一些。
所以,要想得到逍遥,成为一个自在之人。首先你要立志,要有得逍遥的决心和勇气,其次,你要借助因缘见道,这个因缘,除了老师、经典、学友、道场这些外在的因缘以外,还有自己自身的悟性、努力程度、心性等内在的因缘。不管是外在的因缘也好,还是内在的因缘也好,必须要足够充分,这样,你才能见到逍遥的本来面目。
我们接着看: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句话可以翻译为:九万里的高空,是没有风的,风都在下边。之后大鹏立即凭借着风飞行。背负着青天而没有能够阻挡它飞行的障碍,之后大鹏立即要到南方去。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如果说到了九万里的高空能认识逍遥的话,那外缘与逍遥之间,还隔着非常远的距离。这让我想起指和月关系。不管指头指的方向是多么准确无误,但它并不是目标本身。所以,因缘只是帮助认识逍遥的工具,要认识逍遥,还是得自己见,老师、学友、经典等等,这些只是工具,这些工具能帮助到达一个很高的高度,但当熟悉了这些工具之后,借助了这些工具之后,还得抛掉这一切。而且,最后的这一段路,还得自己去飞,还得自己去走。能不能认识逍遥,那完全就取决于自己了。与一切的外在因缘已经没有了关系。
当到达了九万里的高空,是种什么感觉?往下看能看到什么?白茫茫的一片,啥都看不见了。当心能升到这么高的高度,那以前的那些是非、纠结、烦恼,还看不看得见呢?站在九万里的高空看世界,会不会对生命产生新的感悟?
当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认识到逍遥以后,那下一步该干嘛?而后乃今培风。培风,也就是凭风。什么意思呢?认识了逍遥,那又该怎么办?而后乃今培风,以后要立刻借助风力前往南冥。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青天,前面还在说天之苍苍,就是不知道天的颜色,现在讲青天,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已经认识了逍遥啦,已经见到了天的正色了。那什么是背负青天?背负这两个字代表着一种使命,什么使命?要将九万里高空上所见所闻所得能担当起来,发扬光大,也就是认识了逍遥了,见到了天的正色,那不够,还要把传递逍遥这种感觉的这份责任担负起来,传承下去。莫之夭阏,没有阻隔,没有困难。将青天背负在背上,把使命一身担起,前面一片坦途,没有任何的阻碍,要将这种逍遥的境界传承下去、传递下去,受到了别人的恩惠,使自己获益,那接下来,我也要将这份收获、心得继续传递。前面讲“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就是一种生生不息、传承无止的精神。每一种生物都受到了其它生物的滋养,相濡以沫,我们不能脱离这个世界而单独存在,每个人也不能只管自己解脱,而不管别人的死活。
而后乃今将图南。这里的图南是去哪儿?可以理解为去往南方光明之地,去往极乐世界,或者说,去往最应该去的地方。那大鹏鸟见道以后,最应该去的地方是哪里呢?南冥者,天池也。是在天池。北冥也是天池。哦,原来,大鹏鸟要去往的,不是什么极乐世界,不是什么天堂和外太空,仍然是回到它以前的那个世界。回到以前的那个世界干嘛?那就是以逍遥之心游于万事万物啦。就像后面《人间世》所讲的:乘物以游心。那就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这个世界上潇洒了。
庄子到此,对《齐谐》中记载的鹏徙于南冥一事的议论,就告一段落,不过还没完,紧接着,就有一只蝉子和一只小鸟,也开始对鹏徙于南冥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又是怎么说的?我们下一讲再来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