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文/涅阳三水
“在我们的课后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从三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我最先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期待着孩子们能够有正确的理解。
“《示儿》这个题目,让我知道了这首诗是写给儿子的。”
“《题临安邸》这个题目,让我知道了这首诗是写在旅店墙壁上的。”
“《己亥杂诗》这个题目,让我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时间。”
这样的回答蛮好,我追问了一句:“你是怎么这首诗的题目点出了写诗的时间呢?”
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笑起来了,一起喊起来:“课本上有注释啊!”
能够借助课本上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学习能力,孩子们都掌握了。
~~
“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这个问题出来,教室里沉默了下去。
我在教室里轻轻走动,轻轻地朗诵着这首诗。
沉默许久,终于有声音出来,是个女孩子:“我读这首诗很难过。”
我望了过去,紧接着追问:“你看到哪一句,或者说哪一个词语,会觉得很难过呢?”
“万马齐喑。”
孩子们最先找到了这个词语,书本上也有注释: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
有孩子小声地提出了问题:“人们都沉默不语,不敢说话,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这个时候,必须要讲解一下背景才好。
~~
“这首诗写于1839年,而在1840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儿——鸦片战争。
“什么是鸦片呢?也就是大烟,和香烟一样是让人吸食的,人们吸食过后,精神亢奋,飘飘欲仙,没心去上班,没心去种田,全国上下,可以说男女老少都在吸食这种东西。”
随着我的讲述,孩子们一双双眼睛亮晶晶的,这种东西相对于课本来说,孩子们比较喜欢的。
从他们的眼睛当中,我看到了一种疑虑,看到了一抹担忧。
“所有人都在吸食鸦片,工厂里没人做工了,田野里没人种田了,家庭里也没人做家务了,全国上下都被烟雾缭绕。”
当我停下来的时候,那一刻的教室里特别静寂,但依然有小小的声音出来:“为什么呀?这种东西哪来的?”
~~
“在《题临安邸》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歌舞,我们听到了诗人林升关于这歌舞几时休的追问;
“在《示儿》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就是国家的统一;
“在这首诗中,也是这样一种强烈的情感。全国上下一片沉寂,每一个中国人都被鸦片所侵蚀,失去了生活的主动性,失去了生活的创造性。
“面对这样的国情,诗人有了自己的感慨,有了自己的发现,他发现了什么呢?”
“一个国家要生机勃勃,必须要有重大的社会变革。”
“全国的人民被鸦片侵蚀,到处一片死气沉沉,这样的局面是让人悲哀的,诗人也是痛心的。”
有了大段大段的背景阐述,孩子们的感受是相当到位的:“诗人感到悲哀,也感到痛心,那么这样的局面,要怎么样才能改变呢?”
~~
“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够振作起来,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材。”
“诗人把当权统治者比喻成老天爷。”
“对于老天爷这个词,我们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口中经常在说老天爷,他们指望着老天爷为我们带来什么呢?”
“老天爷给我们带来风调雨顺的丰收日子。”
“老天爷可以在刮风的时候刮风,下雨的时候下雨。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提供需要的东西。”
“大家说的不错,诗人用这样的想象,来表达他的渴望,他渴望社会能够出现风雷激荡的变革,他渴望我们的国家能够人才辈出,他渴望我们的国家能够实现强大,实现富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我的声音很是响亮,这几个排比句,在表述的时候,感觉着整个身体都是颤动的。
孩子们自然也从中感受到了一定的力量,他们也明白了这首诗需要怎样的朗读。
~~
“诗人这样的渴望,最终实现了吗?”
“实现了!”孩子们回答的声音很大,一种现在生活的骄傲和幸福感,在声音中充溢了出来。
“在鸦片战争之后,我们中国有了辛亥革命,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有了土地改革,有了改革开放,有了一国两制,有了香港澳门的回国,有了今天强大自由民主的幸福日子。”
在这样的声音中,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大,幸福感越来越强。
“诗人的渴望,从遥远的1839年,延续到现在,相信还会延续到未来。孩子们大家明白这种渴望,这种延续是什么吗?”
“对祖国强烈而深沉的爱。”
在这样的声音中结束了这节课,公子正因为爱国,所以有了这样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