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要养成五种习惯。
一 自信
成功是很多因素组合而成,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人如果不自信,那么他绝对一事无成。翻开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传记。没有哪一位成功人士总是怀疑自己行不行。尤其是遇到了挫折,陷入人生谷底的时候。
宇宙吸引力法则已经很好的告诉我们:
你相信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二 阅读
书是人类的阶梯,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打开它,阅读它。否则再好的书,对不阅读的人来说,它就是一堆废纸。
阅读能给我们带来三好处:
1 增长知识
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多少智者留下了智慧的结晶。不管哪个领域,上至天下至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不管你想学什么,了解什么,都可以通过阅读来获取。
2 开拓眼界
一个人的眼界、格局,除了来自见识广之外,还来自阅读。没有阅读的人,就像坐在井里的青蛙,而喜欢阅读。经常阅读的人,就像跳出井外的青蛙,可以见到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花花世界。
3 包含鸡汤的避难所
几乎没有谁能从出生到死亡,一直顺顺利利的。谁都有低谷期,谁都有焦虑,伤心,难过,崩溃的时候。如果此时阅读,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世上,还有很多人和你一样痛苦,甚至比你更痛苦的人。你找到知音的同时,还知道他们是如何走出低谷期的。你就像是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看到了一轮太阳,看到了光明,感受到了温暖,知道了人生的方向。
三 知行合一
阅读可以让人获得知识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但为什么很多人读了那么多的书,知道了那么多的知识和道理,却仍然“百无用处是书生”,仍然容易处在焦虑压抑中。因为他知道了,却没有做到。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几百年前的王阳明,为什么要说知行合一?如果一个人学富五车却不拿出来实践,那跟大字不识的文盲有什么区别?就好比一个身材肥胖的人,天天喊着要减肥,天天花一两个小时看减肥知识、减肥运动,就是既不按减肥知识来,也不去做减肥运动。这个人能减得下来吗?
四 运动与养生
贝聿铭,71岁设计法国卢浮宫入口的玻璃金字塔。87岁设计中国驻美国大使馆,89岁时完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可以这么讲,在他70岁的时候,也许还有和他同等水平的大师存在,但之后30年,几乎没有和他同时代的人,像他一样还能继续设计名建筑。
同样,“寿司之神”小野二郎拍《寿司之神》时86岁。他从事料理行业超过70年。70年是什么概念?任何一个人,如果专心致志的在某领域耕耘70年,能不成为这个领域的大神吗?
曾经有个网红博主,双料博士,高阶层白领,前途无量,可还没到35岁就得癌症死了。如果她能在她领域呆上二三十年,哪怕只有十年,相信她一定是那个领域的佼佼者,可惜多年以来,她一直只知道努力拼搏,完全忽视自己的健康,经常性的熬夜,有时候甚至熬到天亮。
王潇曾说,不是大师活得久,而是因为活得久他才有机会成为大师。成功是需要长久的努力和积累。努力的时间越长,成就。越大。而所谓的时间长,当然是指这个人必须保持在健康的状态。而想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就需要坚持运动和长久养生。
当然,也有些英才,年纪轻轻就能功成名就,然而如果这类英才活得足够久,他的成就岂不是更大?
假如贝聿铭和很多人一样,只活到了六七十岁。那么,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等名建筑设计就和他没啥关系了。
想成功甚至成为大师吗?那就养成锻炼和养生的习惯。没有强健的身体,谁能熬得住千锤百炼和时间的侵蚀?
五 尽已力,听天意。
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高考有一个奇怪现象:
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往往发挥失常。一些平时成绩中等的,却出乎意外地超常发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前者注意力集中在他是否成功,万一失败了咋办?而后者想的是,反正平时考的不滴地,不做期盼,尽己力把题做好就可以了。
心态不一样,结果自然不一样。
聪明的人树一个目标,然后努力的朝那个目标跑去。他们不会想自己是否能成功,不是结果不重要,而是绝不允许“必须成功”变成一种压力,阻碍了他们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