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鹏山教授
以下文字根据樊登APP文字稿改编。
一、教育的定义
很多人对教育的理解,就是通过教育赋予孩子一种能力,就是使人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考试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乃至于人与人之间交际的能力、领导力等等
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就是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人的某些功能性的教育。
教育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这样一种主体性的、完善的教育。
如《诗经》的“兴、观、群、怨”——有情怀;有观察力、有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孩子有他自我成长的逻辑,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
“兴”,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这是第一项功能。孩子在写作文之前,首先需要一个写作冲动。这个写作冲动就是:当我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的某一件事情在我心中唤起了某一种必须要表达的情感。这就是“兴”。
“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这是“观”的内涵。培养弟子们的观察能力,让他的弟子们有思想。鲍鹏山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思想才能够在事实中发现本质。
“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你不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更要为大家解决问题。
“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你会对现实有一些不同意见,并且通过教育,你能够把这些不同意见恰当地表达出来。
孔子的教育是一种师生间互相激发的、教学相长的教育。
二、教育是什么?
1.教育的两大使命是什么?
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教育从人类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的本质性的、最原始的使命。
“传承文化”不是让你去记住文化的知识,而是通过文化使人文明化。通过教育,把文明“化”到人的灵魂和头脑中去。
第二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这就和知识、科学、技术有关。我们看看今天的教育重点在哪里?在第二个层次,就是拓展知识的边界。
2.两大使命的关联是什么?
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手的教育能让你更有动手能力,而文化的教育能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
教育的两大使命,既要传承文化,也要传承技艺。
三、为师之道
就是教师能做什么?
教师起到的是引领作用。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做老师?就是能“温故而知新”的人。这个“温故而知新”,一般理解就是掌握旧知识,还能掌握新知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温故”可以说是强调知识,“知新”不是强调知识。“知新”是能够对这个世界上层出不穷的新的事件做出正当的判断。所以,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知识且有判断力的人才能做老师。
在孔子的时代,教师可能还具有传授知识的职责,因为那个时候知识传播的渠道不是很多,载体也不是很多。
老师所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
谁告诉你老师只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教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根本不需要在教室里教数学、物理、化学,不如带他们去游戏机房。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当的兴趣——将来能够影响他生命发展的兴趣。
四、什么才是素质
知识不是素质,技能不是素质。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但是它本身不是素质。
1.知识
你的知识到哪里,你的世界的边界就到哪里。所以知识多的人和知识少的人的世界边界是不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知识确实很重要。
但是你还要考虑一个要素: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能无限地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如果我们把学习知识理解为扩展生命的宽度的话,那我们生命的宽度有无限性,我们没有办法在无限性上较劲。还有一种叫生命的高度,高度就是人的判断力。所以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
2.技能
技能也很重要,但是素质不是技能的累加。
因为技能只是展示精神高度的一个手段,如果你没有精神高度,那么你的手段是没有东西可以展示的。
3.元典
培养素质是要靠元典来进行的。元典是什么?一直到今天,元典界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我们的价值观。
经典和元典有什么区别呢?
伟大的小说家写出一部能够流传下去的小说,那这部小说也就叫经典。
元典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元”有源头、原来的意思,某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某一种开山式的著作就叫元典。
浦江学堂到今年正好做了整整十年了。我们按照顺序教七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和《六祖坛经》。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读,读到五年级结束,用业余的时间就能把七本书读完。(由鲍鹏山教授创立,面向青少年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公益性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