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设计大师大卫·梅尔(David Meier)认为,好的学习体验设计应该建立在对人脑及人的学习内在动机等深度理解的基础上。
当讲师应用以下6种优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脑科学原则时,就能创造出更加符合大脑需求的学习体验,让学员的学习变得更加成功、有效。这6个原则适用于学习活动设计的各个环节。
原则1:动好于坐
“运动能刺激大脑的能量。”无论何种形式的运动,都能增加大脑的供氧量,从而刺激大脑的认知。
相反,坐着的时间越长,由于人身体内的氧气量在不断减少,思考和学习就会越困难。也就是说,一边学习,一边调动肢体,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思考。
因此,在一个培训项目中,至少每隔10~20分钟,讲师就要鼓励学员做一些运动的动作,比如起立、伸展、转身、与人交谈、蹲下、书写、甩甩手臂和腿、活动肩部等。
讲师可以在短暂、快速、与主题相关的复习活动中,加入让学员运动的元素,这样的活动既与传递的内容相关,又能达到让学员“动一动”的目的。
原则2:说好于听
最好的学习是在交流中完成的。当学员讨论听到的内容时,他们对信息进行了3遍处理:
第1遍,听别人说;
第2遍,自己想;
第3遍,用自己的话去重复。
正如在教育领域对大脑科学研究颇深的专家派翠西娅·沃尔芙(Patricia Wolfe)所说:“学一样东西,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教授它。”
该原则要求讲师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大量让学员开口(即参与讨论)的机会。学员讨论的形式可以是两人一组、三人一组、以同一桌的学员为一组,或者整个班级一起讨论。讨论时长最短也就1分钟,若时间允许,可进行更长时间。
为了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讲师可采取两人一组分享或互教互学的形式,比如:
让坐在一起的2位学员,互相分享一个以前不知道、现在学习到的事实,或者用2分钟时间讨论某一知识点的启示;
让学员围绕刚才学过的内容设计一道小测试题,考考身边的学员。如果对方答对了,请对其竖起大拇指。
原则3:图片好于文字
视觉胜过所有其他的感官,因为视觉是最直观的,“看”到的信息最有可能被识别和记忆。讲师们可以想一想,你的课程有多少内容是靠视觉传达的?
在授课材料中加入形象的元素,哪怕就是简单的照片、故事或者比喻等,也能改变整个学习的状况。
一般而言,图像能够触发情绪,也具有无限的可能。在课堂开始前,讲师可以花时间搜集有意义的照片、剪贴画、故事、视频,以及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工作场景等,并确保它们都与课程主题相关,同时,让学员自己去创造、分享形象化的比喻、故事,或进行图像联想:
针对重要学习内容,让学员画出视觉的呈现(涂鸦、标识、流程图等);
在学员手册上供学员做记录的地方,使用图形组织工具,如思维导图、概念图、聚合图、气泡图等。
原则4:写好于读
写作与思维紧密相连,能够促使人专注地思考。学员听了讲授的内容之后再去写,就可以有意识地再处理一遍信息。
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听到或读到的内容,大部分学员对自己写下的内容记忆更长久。
很多讲师可能会忽视这种让学员记录的学习模式,学员手册上往往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记录空间。事实上,在授课时,讲师应该经常停下来,给学员1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写下对刚才所学内容的小结、关于内容的三个事实、想问的一个问题、一个看法或一个小测试题等。
可供记笔记的工具有很多,包括图形组织工具、索引卡、便利贴、白板纸、桌垫、贴在墙上的海报等。
原则5:短好于长
当信息被分成更小的“块”或“段”时,更容易被大脑学习和接受。因此,同一种学习模式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讲师在授课时应把时间切成小段,在每一段加入举手、起立、分享、贴、画等活动。
在课堂或培训期间,讲师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提醒自己遵循划好的时间,如秒表、计时器,或指派一个人,每当时间快到时,举起“还有1分钟”的提示牌。在各个“块”之间,讲师可让学员短暂、快速地进行1分钟复习活动,如走动、交谈和书写。
原则6:不同好于相同
大脑实际上会忽略那些惯常的、重复性的、可预测的或者无聊的信息。想一想只有事实、没有故事的传统讲课方式,看起来都差不多的PPT课件,很少有视觉刺激效果的枯燥学习环境,这些最终都会被大脑忽略。
受大脑网状激活系统的影响,只有那些对学员来说新奇的、有意义的、能产生情绪变化的信息,才容易被记忆。因此,讲师应在课堂上不断地做出改变,包括教学方法、学员活动以及教学环境等:
定期让学员参与到活动、交谈和书写中来;
在学员每次分享后做一些鼓励和认可的动作;
在授课内容中加入相关的、带有感情色彩的元素,如故事、照片、与主题有关的笑话、视频等。(文章作者:孙波;来源 《培训》杂志3月刊)
刻意练习旨在:以练促学、以练促思、以练促用。因为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力提升的方法无它,“唯手熟尔”。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参加以下各项刻意练习计划:
“鳄鱼计划”:月更21图;
“百图计划”:季更100图;
“遇见计划”:年更300图。
了解详情,请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