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看完新三国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谨以此篇,表达对三国先贤的敬仰之情。
首先想说一下我在三国中最为敬仰的谋士——诸葛亮和司马懿。对诸葛亮我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孔明隆中分天下,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赤壁之战火烧八十三万曹军等等,料事如神,助刘备建立蜀国,在刘备死后,仍尽力辅佐刘禅,只可惜这“扶不起来的阿斗”不懂国事,贪图玩乐,耽误诸葛亮大军北伐,唉,可惜了诸葛亮啊,北伐三次无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下场。接着是司马懿,从司马懿身上我看到的最好的品质是——忍。处处受曹氏亲贵的排挤,隐忍负重三十年,在曹操、曹丕时期,虽仅仅执掌兵权两年,但在两年间在军队中树立威望,在曹芳时期一举兵变,夺取政权。“虽然我挥剑只有一次,但是我磨剑磨了三十年啊!”最后司马家族带兵灭了蜀吴两国,司马炎篡帝位建立晋朝,史称晋武帝,看刘备,曹操,孙权打来打去,最后三国尽归司马氏,可悲可笑啊,说实话,我对司马懿的敬佩还要比诸葛亮多上几分,大抵是我更像司马懿吧,诸葛亮就像是如今的天之骄子,出场即巅峰,而司马懿则像在苦难中争渡的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然后想谈一下魏蜀吴三国君主刘备,曹操,孙权。刘备是个仁义之君,一心匡扶汉室,“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刘备之雄心壮志众所周知,但此人在乱世之中推行仁义道德,就比如孔子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虽有成效,但必定不合时势,难成大业。比如荆州刘表临死之际托付荆州于刘备,刘备此时仍然坚守自己那一套,结果荆州被蔡氏占据,后开城献降,白白便宜了曹操。再比如取益州之时,非要出师有名,本可兵不血刃拿下益州,结果白白死了凤雏—庞士元和众多兵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人固然要有一定的同情心,但若同情心泛滥,那就是吴误国误家的“圣母”,如若没有诸葛亮,刘备凭何去争三分天下。孙权此人,中规中矩,用人有方,但偶有昏庸,不是可雄吞天下的霸主。东吴能人辈出,文有周瑜,鲁肃,陆逊;武有程普,黄盖,韩当,祖茂。但若比之司马懿,诸葛亮却相差远矣,故而不敌蜀,魏两国,早有预料。加之孙权时有昏庸,彝陵之战喜提外号“孙十万”,便注定东吴无翻身之日,必定是三国中最弱小的,被吞并也是迟早之事。最后谈一下曹操,说实话,曹操才符合我心中的雄主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人君者,须有雄才大略,不可心慈手软,不可喜怒行于色,该杀则杀,该罚则罚。为了千秋大业,纵有万般不愿,仍杀了陈宫,荀彧等老友,从小小的骁骑校尉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自然有非常人之手腕。但私以为曹操有一点不符合道义之事—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衰微,百姓民不聊生,本不是汉室之过,只因董卓入朝乱政。后董卓被杀,汉献帝被迫逃亡洛阳,曹操名为入宫勤王,实则趁此机会独揽大权,自己也成为权臣,虽无窃国之名,却有窃国之实。私以为如若要想政权更迭,只有在统治者昏庸时才可改朝换代,否则则与叛逆一般无二。曹操一人独霸三分之一天下,可惜曹氏后代不争气,保不住曹操基业,曹丕虽有才略,但患肺痨英年早逝;曹睿,重用曹氏亲贵,不用司马懿,败仗连连,领土被蜀国一步步蚕食;曹芳仍是稚子,便被推上皇位,结果司马家族掌大权,三国尽归司马氏。
最后想谈一下我最敬佩的武将—赵云和关羽。赵云此人堪称我心中的完美将军形象,单骑救主,七进七出,威震长坂坡,除去武力值不说,更有一身忠肝义胆,为刘备开疆拓土,至死方休。汉寿亭侯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武力值不用说,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忠义也不言而喻,万里飞奔寻刘备,一心一意跟随刘备打天下。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二爷过于心高气傲,其实在我心中——心高气傲并不算一个贬义词,毛爷爷曾说“战略上藐视对方,战术上重视对方”,在我理解就是可以心高气傲,可以认为对方是土鸡瓦狗,但一定要在对阵时重视,确保万无一失。可惜云长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对阵过于疏忽,前方与曹军对垒之时,后方却被夜袭,大意失荆州,走麦城丧命,被吕蒙割下首级,想云长一世英名,最后竟然折在了鼠辈手里,可悲可叹啊。
三国打来打去,却尽归司马氏,世事无常,谁又能猜到最后的结果呢?看古今先贤,皆如流水东去。正如我今天缅怀三国历史,如今的红尘之事,在数百年以后会不会也有人将此作为茶余饭后的看点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世上大多数的人和事,终有一天会如黄土般散去,或许那些埋藏在黄土中的金子可以有幸留存,而我们要做的并且能做的,正是努力成为埋在那黄土地里的一颗颗金子,争取不成为泯灭在历史中的尘埃。
最后,以一首诗做结尾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