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忙且逼仄的城市之外,很多家长都喜欢带着孩子去郊区的农场摘草莓,并且觉得这是一种亲近自然的机会。一说起自然、农田或山林,久居于城市的人似乎很容易会有一种非常理想的田园生活,从你们自身经历来看,如何理解农事的艰辛与所谓美好田园生活之间可能的落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城市人最喜欢来农场做什么?采摘。可是,真要从教育的角度去深思,采摘就不只是采摘那么简单。任何作物都不可能只有收获的部分,如果只是让孩子简单去掰个玉米、摘颗草莓,可能有意无意会传递出“不劳而获”的信息。例如当下草莓季,孩子只会看到草莓又大又红又好吃,但这背后,比如草莓怎么种、需要怎么打理、期间有没有经历病虫害等等,他都无法理解,更无从体验。
这是我们在农场做农耕活动的一个张力。我知道城市人很喜欢采摘,但是要开展农耕教育,就不能只有收获的部分,我们更倾向于在每个活动中都融入种植的环节。哪怕孩子只来一次,都尽量让他参与事情不同的面向。不过我们现在也不会直接就拒绝大家采摘,我们也需要一些切入点,让大家有机会走进农场,采摘只是其中一个入口吧。
我对自己小孩有很深感触,他们现在都在城市里上学,刚来农场前半天,要不抵触情绪很多,要不就觉得无聊。但如果说,一到下午就拉着他们走,他们会很舍不得,因为那时候他们才刚开始进入状态。我倒是觉得,孩子的教育不是给他见识越多越好。虽然说见识多,孩子看的东西是不一样,但他自己跟这些东西的关系其实都差不多。他要怎么建立跟见识到这些事物之间的深度关系,这个才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小朋友们来了农场,通过种植、采摘或烹饪食物的方式,你们希望传递给他们一种怎样的信息?其实在城市的生活场景里,大家只能在超市里接触食物,并且吃东西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为了第二天去上班,相当于把吃饭变得非常功能化,人跟食物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ARTDBG:你们希望带给小孩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和经历?
赵师敏:我希望是再野化的童年。现在的儿童教育都太早驯化人了,过早地让孩子接触文明。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人都是要经历一个很漫长的原始阶段,才进入到文明社会的,所以我们的文明很短暂,身体的兽性部分却是很持久、很强大的。要是在幼儿园阶段,我们没有让孩子去释放的话,一下子就驯化他,加速让他成为文明人,他就会在成长的后面阶段,反反复复遇到让他感到压抑的问题,总有一部分能量无处安放。
农场本身给孩子呈现的,就是生命本来该有的样子,它有生有灭,有繁华,也有凋敝。我觉得农场可以带给住在这里的人、或者来这里体验的人,一种生命既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就是指,种什么种子,就长出什么样的植物,这谁都没法改变;也同样存在很多外界的风险,有很多的无常,比如各种自然灾害、病虫害。在这个过程中,生命是需要经历很多波折的。如果孩子能同时经历到这两部分,我觉得他会更有底气去面对人生,有信念、有意志力支持的同时,也拥抱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