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到朋友投诉,说是她发过来的微信被我熟视无睹,迟迟不理会的态度让她很生气……于是赶紧拿来手机看看,天:3021条未读!手机里全部是未读的红点标志!
看着这些未读的红点标志,心里头一阵烦躁,哪有什么重要的信息,无非是被谁拉进什么购物群,内部群、孩子听课的各种群,仅仅上级工作部门的群就十几个……里面各种无聊的对话,没有用处的回复,各个工作单位的美篇和公众号推送。
曾几何时,拿着手机迫不及待地查看,唯恐错过什么重要信息,错过什么重点工作。慢慢的发现,很多群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轻重地随时闪动。“让其灭亡,首先任其膨胀。”闪动的多了,消息就显得不重要了,人也就麻木了。
朋友圈里头几乎成了抖音图片的炫耀场,文字的东西极少,快餐垃圾文化占了一大部分;标题党的各种肤浅,抢人眼球,严重的扼杀了阅读欲望;各种微商代购广告,各类鸡汤短文让人生厌;各个单位的活动掠影此起彼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很多人的手机自动设置成静音模式,防止此起彼伏的短息提醒音;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的手机里头有些群有些人被设置为消息免打扰。即使这样,曾经一度,想删除微信这个功能,奈何现在微信已经深入大众。
那就不看也罢。朋友说:“你每天看着这些未读,心里头烦不烦?”“哈,我的邮箱里有几千条未读,也没有影响正常生活。自动屏蔽无关紧要的消息……”对于很多强迫症人群来说,消除未读红点,也就是顺手点一下,去除干净不碍眼就行,至于是否认真阅读,另当别论。
国家生病假期延长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静下心休整自己么?最近看到一段话写得特别好:
避嚣习静,向内寻找
一杯浑浊的水,只有停止搅动,把它放在那里静止不动,才会慢慢地清澈起来。一颗躁动的心,只有不被各种想法填充,才能渐渐地安静下来。如此,才能体察外面的变化,才能从容应对。
“静”是一种回归和内省,是一种对本真的关注,在喧嚣之中不困于事,不困于人。我们宅在家里,让匆忙的生活慢下来,静下心来去沉思冥想。从疫情发生至今,已经两个月了,网上真真假假的消息纷至沓来,许多焦躁不安的人丧失了原本的判断力,大肆传播不实信息。对于频上热搜的消息,我们更要慎重、理性地去判断,不恐慌,不传谣,不人云亦云。守住内心的清静,才能有一颗明辨是非的心。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许多意料之外的状况,越是遇到棘手的事件,越要心平气和,以不变应万变。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可以置身事外。全民战疫,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淡定应对,相信国家,相信一线英勇奋战的医护人员,为他们的孩子提供线上教育教学服务,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就是给他们的最大支持,也是给国家的最大贡献。守住内心的清静,才能有一颗从容淡定的心。
《海边的卡夫卡》中有这样一句话,“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是否真正结束。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自己。”守住内心的清静,才能有一颗不断成长的心。
现在有一群年轻的极简主义者们,他们崇尚极简主义生活,学会断舍离,把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扔出去,让自己真正从每日的打理中解脱出来。不需要的关系、事件也扔出自己的生活。他们清理了自己的手机通讯录和微信好友名单,把认为之后无需联系,或者无聊聚会随手添加的好友清出了自己的手机,这样,就不会刷着与自己无关的朋友圈,浪费自己宝贵的睡前时间。在这个物质开始丰富甚至有些喧闹的时代,我们是该去为自己做做减法。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不要给浮躁加料,还别人安静,是人最基本的涵养。
偶尔,世界需要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