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多次谈论过幸福的话题,但好像对幸福的解读都更偏向于说是一种感知力。也就是说,一个人幸不幸福主要是看这个人是否能感知到,如果能把着眼点落在自己拥有的东西上,可能就会感知到更多的幸福。而相反的,如果总是把着眼点落在自己所未能拥有的东西上,而不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么可能就很难感知到幸福。这也是之前我比较赞同的观点。
然而,今天听了赵玉平老师讲的关于什么是幸福的视频后,我觉得他在视频中对幸福的解读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也更利于指导我们怎么去找幸福。
他说,幸福就是要对“解决”和“解脱”作平衡。那么这里的“解决”是指什么呢?是指要通过个人的付出,个人的努力所拥有能力的高度,也就是通过努力能拥有的,这就要用解决的办法来完成。而这里的“解脱”又是指什么呢?是指在人的一生中,不是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可通过努力去实现,而这些所不能实现的就应该用放下的方式去处理,这便是“解脱”。说来,这有点像之前很多人谈到的,人应该处理好拥有的与想要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他说,幸福可视为“解决”与“解脱”组成的一个分数,前者为分子,后者为分母。不言而喻,当然是这两者的比值越大,幸福指数就越高了。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要增大分数的比值,就可以采取增大分子或减少分母,也或者增大分子和减少分母同时进行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你要提高幸福指数,那么可以增大你所拥有的东西(解决),或者减少你所想要的(解脱),也或者这两者呈正向的增和减,这些办法都可以实现其目标。
他说,需要“解决”的东西会有边界,而“解脱”的东西却没有边界。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想用增加所拥有东西来提高幸福指数,那是有边界,有限制的,不是你通过个人努力了就能实现的,它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你应该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所以当努力了仍然得不到的就应该学会放下,这便是“解脱”。而“解脱”的东西却是没有边界的,你可以无条件、无限制的去做。因此他说,一个人得到幸福最好的办法便是,事业上精益求精(解决),生活上知足常乐(解脱)。
感悟:说到人生有时需做加法,有时需做减法,我忽然想起之前我在不懂其真正意思的时候就引用过。现在终于明白其旨意了,它是想告诉我们:人在不同的阶段要做不同的事,也要持不同的心态。在年轻时(40岁以前)应尽可能的去努力、去奋斗,去追求自己所想要的,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富足。但当到了一定年岁时(50岁以后)就应该有所止步了,应该知自己的天命。应该知道哪些是我通过努力后也求不来的,哪些是我命中注定不能拥有的。而这些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便是我们要学会放下的,而不是成为困扰我们,给我们带来无数烦恼的导火索。然而,世间有许多烦恼之人却把人生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弄反了,弄错了,该努力不去努力,该放下不学着去放下。人生,唯有把“解决”与“解脱”的关系理顺了、平衡了,才是活得明白的人,才是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