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榆柳树下有口老井。
据说,这口井一开始是有水的,可能哺育了我太祖爷那一辈,具体什么时候打的,谁弄的,均不清楚。抗战时期,它好像与各家地窖相通,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有水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无水时,也可以成为地下通道,多神奇呵!同时还有老百姓的智慧支配这这口老井,我小时候无数次从这路过时停留,甚至向下张望、掷石头都没有这体会它存在的意义,后来就习以为常了,再后来我就离开家,也不见老井了。现在它成闲暇时节人们谈资的小天地,有了榆柳树的照应,夏天也不会显得不热闹。
无论接我还是送我父亲只到老井旁,我以前只会埋怨道:就送到这啊。现在想想那竟成了我俩的接头地点和分离地点。都由它记录着多美好,我相信它看得见。记得有一次,我要去外地上学,生了病不算太重,父亲执意送我到车站,这也是唯一的一次把我送的老远,而当时我竟想到了老井。现在,父亲又到井旁盼着我和孩子的归来,像不约而同的誓言。父亲问我“几点回来的”“八点”“刚好,我八点就在这等了”,冬日的阳光不算太暖,有些许邻居倒水结的冰碴,由于我的疏忽,竟忘了我从家出发的时间让父亲久等,我不禁有些自责。父亲老了仍把蹒跚的步伐走出略快的速度,从这他一路牵着许久未见的孙子,佝偻的背微微弓着,仍是高大的形象,我又在后头一言不发。我看到了他脚上是我很久前买给他的一双皮鞋,加棉的可以踩雪的那种,还很新,他平时一定不舍得穿的,牵着小孙子一老一少很是和谐,我突然期望这段路再长一些,好让我们走的再久一点,可这路,被我走的有无数次的路在我的脚下丝毫不变,很是让人失望。
临走前,我又拣了更多的东西出来,说是不要了身体却很诚实,都是妈妈的味道怎么不想。父亲送我又到了老井旁,他从出来就和我说了许多,王家长李家短的,时不时地配合着手臂一起讲述。精气神很好,话也没有变少,嘱咐一遍又一遍的,我都应和着,尽管孩子听不太懂,也一脸懵懂的听的出神儿。我说:回家吧挺冷的,等会就有车来接了。他说着一会就回,却仍在那一动不动。他说:多带孩子回来有几趟,不然下次我就不出来接你了。我噗嗤笑了,竟觉父亲有些孩子气。
我从反光镜中看到他落寞地坐在老井旁,点燃一根烟,抽了一口又望了望车的方向,直到我看不见他,我忍住了打转的泪水,暗想以后一定多让父亲来老井旁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