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自信满满地跟你说「我彻底懂了」,这时的你要万分小心,你交代他的事,大概率会办砸。不是彻底懂了么?为啥还会办砸呢?其实,真正的懂,是一种「持续不懂」的状态。
比如上学时期,我认为每天学的语数外理化生,就是人生的全部知识。那时的我也特别赞同这样一句话:“自己参加高考的那一刻,就是人生学识的巅峰时刻。”
为啥会是巅峰呢?因为我没有意识到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之外,还有更多复杂像商业、心理、社会等学科等着我去探索研究。
用现在的眼光再回看上学时的我,用「井底之蛙」来形容眼界的局限性,一点都不过时。我以为我懂了,其实我啥都不懂。尤其是现在,随着每天输入输出的认知积累越来越多,我发现「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物」越来越多了。
我现在觉得,每个人的这一辈子,都无法做到彻底懂了,只能说自己走在弄懂的路上。知道的东西越多,这种对万事万物的「谦」,反而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这时,再回看自己很多搞砸了的事情,表面上是「我彻底懂了」,其实我是视角的缺失,看不到多维度、深层次的东西,于是就变成了「一看就会,一干就废」。好心办坏事,就是这么来的。
在工作中做了管理岗,你就会发现「识人用人」才是最核心的管理技能。这个人的能力边界在哪儿?家庭背景是怎样的?手上有哪些底牌?通过人际关系上的处理模式,背后反映出的心理机制是怎样的?这件事以他现有的能力认知能处理到什么程度?如果处理不好还有什么被选项可以启用……
在没做管理岗之前,一个人根本不会想那么多,只会觉得「领导都是高高在上指挥别人干活的」,是个人只要长个脑袋,都能当领导。
你看,表面上的懂,很多人会说自己彻底懂了。而真正懂的人,往往会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件事交给我没问题”。从事后的运行结果来看,有问题才是大概率事件。那些从来不轻易承诺,但努力去做的人,往往把一件事做成的概率会高很多。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抱希望,也就没有期待。期待没了,落差也就没了,内心也就不会痛苦。期待必须这样或那样,这就是「期必心」。期必心,就是内心的标准,制定的太高,达不到是大概率事件,内心受挫,就会放弃。
如果对这件事没有期待,标准定得极低,低到不可能失败的程度,事情做成了就会产生成就感,反而会推动着这个人持续不断地向前探索。
知道太少的人,反而是最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