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华杉详解
孔子说:老百姓呀,我只能让他按我的指导要求去做,不能让他知道我的用意所在!
这话,到了现在,被攻击很多,说孔子没有民主思想,这是惠民政策。到了康有为,他为了替孔子辩护,把这句话重新断句:“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能干,就让他干。不能干,跟他讲道理,让他懂得。
孔子说的,肯定不是康有为的意思了。没必要去讨论孔子民主还是不民主。孔子的民主,是君子为民做主,不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句话有一句话的语境,你不能把他从当时的语境中抽离出来,放到另外一个语境中去分析。要说愚民,读读《乌合之众》就知道,民本来就愚,全世界的民都一样愚。说别人愚民的,恰恰是愚民最厉害的。
孔子这句话呢,可以说是讲权术,讲领导力,也可以说是讲他的本职工作——教育。
先说教育,上一句话是讲先学《诗》,后学礼,再学乐。学生要问了——为什么呀——你别问为什么,跟老师学就是!我们碰到过那种小孩,他跟你十万个为什么,啥都要老师说服他,老师说得了吗?
佛家教念经也是一样,教你念《心经》,你念就是!这要问为什么,问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那不是你一时半会儿理解得了的。你把它背熟了,随时能念了,有一天你突然就悟到了,用上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说读书,要代入自己,要自己放进去看。我知道,人人都把自己代入孔子的角色去看。我倒愿意把自己代入“民“的角色去看。自己不懂的地方,请老师做主,老师叫干啥就干啥,别那么大主意!过了一阵子,觉得这老师不行,咱换老师。别自己做太多判断决策。
“不做判断,跟着走!”这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性格,是一种能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再从领导力的角度去看这句话。这是儒家的一贯观念。
为什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对天下达道,民众的智慧不足以知,但他的行为却足以行。你要他行,个个都行。你要他知,就全乱了套,啥主意都来了。
什么叫 道呢,《易经》说:“仁者见之谓之人,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人都浸泡在道里,都会,但是不知道。而且你一旦要他知道,他就跑偏了。但几个人能致良知呢?人人都跑偏了。
孟子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只要他在不知不觉的状态,做得都对。一旦要拿个主意,毛病就来了。
你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旦跟他解释,他以为自己懂了,反而生轻视之心,甚至要改一改方案,队伍就散了。
刘澔觉
听话,照做,成功,三步骤。学子最快的路径了,犹豫,怀疑,不信任,都是自己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