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读古文往往可以读出几种不同的解释。
照字面上讲,“民”就是一般人、普通老百姓。“可使由之”,叫他做就是了。“不可使知之”,不可以叫他知道理由,要绝对的服从。所以很多人说,这是孔子的的专制思想,是愚民政策,不民主,被列作孔子的一条罪状。
到了民国时期,康有为、梁启超说,孔子绝对民主,是古人对这两句话圈点错了,应该是“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各个知识都高了,可以公开选择投票,给他们政治自由。“不可使,知之,”老百姓还没有达到水准,就教育他、训练他,先使他“知”。
但又有人不同意,说康、梁的句读也不对,应该是“民可,使由之。”看看这个社会、老百姓可以民主了,给他民主。“不可,使知之。”看看老百姓还不可以民主的时候,要教育他。
不管他们怎么圈点,反正都是好心帮孔子的忙,主张孔子是绝对民主的,让我们不要乱批评。初看起来,这样圈点似乎还是有点道理,但是结合我们的切身体验 ,反而觉得没必要这样去圈点。
事实上对于一般人,有时候只可以要他去做,无法教他知道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据了解,有些人如果要他去做事,先把一切计划理由告诉他,他做起来一定很糟糕。好像带部队,下个命令,5公里22秒跑到,跑得到有奖,跑不到处罚。结果跑到了,奖赏他就是了,他一定非常高兴。假如先告诉他理由,什么心理学、政治学之类的,结果他跑到半途研究起来了,目标反而达不到。
事实上有些人的头脑、程度、才具只能听命于人,你跟他说那么多理由没用,当然也有些人天生就是领导人才。比如,孙中山有一次在上海,大家坐下来聊天,他问大家能够做些什么,大家说了以后,回过来问他。孙说,我想了半天,除了当领导以外,一无所能。实际上孙中山就是一个天生当领导的人。相反,有些人就是天生听命于人的,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干部,这种人如果去做领导,反而做不好。
回看历史,天下的事业,都是浑小子闯出来的。等到年纪大了,懂得多了,经验丰富了,却什么了做不成了。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也是一句名言,不必去另外圈点。